精选康德名言头顶的星空(26句文案)

康德名言头顶的星空

1、叔本华认为任何人在哲学上如果还未了解康德,就只不过是一个孩子。

2、有二事焉,恒然于心,敬而畏之,日念日甚:外者璀璨星穹,内者道德律令。(钱坤强)

3、文字上要注意的是,康德并不是以旁观的、第三者的学者或者科学家的角度,而是以体验的、第一人称的角度来描写的。康德虽然是从关于“心灵”和“思考”的方面入手的,但是接下来他转换到个人经验和评价层面,甚至是情感的震动上。他谈论的不是普遍的星空和某条道德法则,而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法则。他从普遍转换到具体或者也可以说是从非个人主张转换到个人经验。这些都不仅仅是外在的、偶然的说话方式,而是建立在康德的认识论基础上的,即每种认识都是从感官经验开始的。他的“惊奇和敬畏”针对的不是“被黑暗遮掩,或者在地平线以外”的纯“揣测”的东西,而是来自个人经验的事物。这种个人经验人人共享。康德的“我”指的是我们人类。他以“我在外在感官世界所处的位置”和“不可见的自我,我的个性”开始,同时还要求所有人的赞同。每个人都应该可以分享康德的经验和他从中获得的观点。康德所思和所写都是个人的、激情的,同时却要求普遍的理性认同。(康德名言头顶的星空)。

4、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实践理性批判》)

5、尽管康德在自然科学上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但他还是以哲学家的面目出现在大多数后人的心中,或者说他还是凭着哲学论着的影响铭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6、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来自维基名言)

7、这段文字摘自《实践理性批判》中《结语》一章,用言简意赅的形式囊括了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对人类的遗愿。在康德逝世100周年时,这段话的第一句被刻在了国王山城堡的纪念碑上。1945年,这块纪念碑不翼而飞。1994年在加里宁格勒重新刻制了双语纪念碑。康德关于人类“价值”的哲学思想实际上成了1948年联合国编撰《普世人权宣言》的基础。该《宣言》在序言里写道:“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显而易见,长久以来,人权尚未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而且在东西方或者说欧洲和亚洲思想中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并且欠缺补充。比如,女性权利、自然权利还有人类义务。特别是他的普世有效性仍然受争议。我们应该自我理解成个体,坚持自己的利益,还是将其看作一个整体,将个人附属于其下?有人说,功能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人类图像让人类的价值和尊严更加受到威胁,但也有人说,它们最终被置于实际的基础之上。那么,适用于所有人的“内心的道德法则”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又是以什么为基础的?康德主张的人类自我理解作为联合国的全球共同生存法则的基础,真的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吗?

8、所以总结一下,康德的人本人类哲学在许多层面造成了痛苦。如果指望康德哲学可以证明“内心的道德信条”和个体的绝对价值,那我们肯定要失望了。恰好相反,康德抽走了我们可能都期望的可作为支柱的论据。我们既不能以经验也不能以形而上来证明人本人类图像。康德认为,不如说是取决于我们的“存在”的自由、个人决定,对“内心的道德法则”不断重新感受,不断感到与日俱增的“惊奇和敬畏”。就像康德自己说的那样,他的哲学尤其刺痛了教条形而上学者和经验主义学派,他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基本假设是没有根据的,见证自己被迫痛苦改变思想。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的证据和克里斯蒂安·沃尔夫与其支持者的“形而上教条主义”的主张不同,我们以空间-时间经验为基础的理性无法奢求认知“上帝,自由和不朽”。因此康德非常明确:“人类的理性如果单纯使用毫无成就,那就是耻辱。”可是,如果我们想要被理解为行为自由,不受此观点的感官世界约束的个体,那就意味着“自由的概念对所有经验主义者都是冲击的石头”,或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对所有自然主义者来说是这样。我们的举止虽然受自然法则的约束,但是我们的行为却以道德准则为导向。康德驳斥形而上的理性认知,他还论证我们由于实际意愿,相对于经验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更有能力自由及道德,意思是这抵御了空洞而混乱的臆想,同时也强化了每个人理性意愿中的自信。针对学院学派,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最后说:“难道你们要求的是一种(正是!)和所有人有关的认知?这种认知已超越共同理智,你们只能从哲学家处发现。”(康德名言头顶的星空)。

9、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10、十八世纪的哥尼斯堡,一座庭院外的林荫道上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是会悠然走来一个身高不足五英尺,凹胸凸肚,右肩内曲,左肩下斜,歪搭着头的小矮子。 他身上永远穿着一套灰色的装束,手里永远提着一支灰色的手杖,后面永远跟着一位忠诚的老仆人,永远为他准备着一把雨伞。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时,以致于市民们在与他们亲切地打招呼的同时,总忘不了趁机校正自己的手表。这就是哲学家康德和他的仆人拉普。

11、有二事焉,常在此心,敬而畏之;与日俱新:上则为星辰,内则为德法。(余光中)

12、康德的哲学刺痛了谁呢?康德坚信,认识论诉求的“损失”“触碰了学校的垄断地位,绝不是人类的利益”。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主要针对哲学“学派”的代表,但他的认知还涉及生活中的“人类利益”。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

13、然而,惊赞和敬重虽然能够诱人去探索,但却不能弥补探索的缺陷。现在,为了以有用的和与对象的崇高相适合的方式来着手进行这种探索,应该做些什么呢?在这里,例子可以用做警告,但也可以用做效仿。对世界的考察曾经从人类的感官只能永远呈现、我们的知性则只能永远忍受在感官的广袤范围里去追踪的那种最壮丽的景象开始,而终止于──占星学。道德曾经是从人类本性中其发展和培养可望有无限好处的那种最高尚的属性开始,而终止于──狂热或者迷信。

14、歌德说:“当你读完一页康德的著作,你就会有一种仿佛跨入明亮的厅堂的感觉。”康德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留下了三部划时代的杰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另外他还着有《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言》(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1785年)和《永久和平》(1795年)等书。

15、那头上的星空就是现实世界,心中的道德律,就属于价值世界。

16、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仰望星空~的出处指的是要敬畏星空和道德

17、康德说“在这个世,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头顶上璀琛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律。

18、作为自然科学家,康德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为辩证法奠定了科学上的基础。1754年康德发表《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在自转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的问题的研究》,提出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摩擦而变慢的假说,后来得到证实。1755年康德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观点出发,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含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向认为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观点挑战。后来拉普拉斯也提出了类似的假说,后人合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假说。

19、此句出自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在该书中,康德首次确定了精神的永存和上帝的存在。书中讨论了生活中的至善问题,康德认为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20、“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992年第2次印刷,第141页)

21、正是在这种朴素、单调的环境下,康德度过了他平凡、刻板的一生。名誉、权力、利益、爱情……,世人渴求的一切都与他终身无缘。海涅甚至下结论说:康德没有什么生平可言。康德直到八十岁时才告别人世,在当时的确是罕见的高龄了。不知道这是否该归功于他那整齐划保守而有节制的生活。

22、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的康德的一天是这样进行的:五时康德起床,穿着睡衣去书房,先喝两杯淡茶,再吸一斗香烟。七时康德去教室上课。课后他又换上睡衣回到书房看书。十三时康德再次更衣,与朋友共进午餐。饭后十三时三十分,康德便踏上那条被后人称为“哲学家之路”的小道,哲学家开始散步了……

23、艾克哈特·玛腾斯(EkkehardMartens),汉堡大学哲学教育及古典语言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哲学、伦理学和哲学教学法。2003年,他指导的“实用哲学”教学法成为德国中等学校的教学课程。另著有《我思故我在:哲学基础读本》。

24、在《判断力批判》中,他批评并融汇了当时各派的美学观点,开创了独特而复杂的美学体系。他指出艺术源于天才,上帝创造一切。美应该从大自然和人的道德中寻找。可以说,康德在第一部书中否定上帝,却在第二部书中证实上帝,又在第三部书中寻找上帝。康德以他的三部《批判》实现了他理想中的真、善、美的统构筑起三位一体的神圣的哲学殿堂。

25、黑格尔哲学解体后,许多德国大学的哲学又发展为新康德主义,他们的口号是“回到康德”。而十九世纪后期直至二十世纪中现代哲学中的新实在论、现象主义等思潮也可从康德哲学溯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