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诗有哪些?(精选133句文案)

一、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哪些

1、却惊见少年的自己竟从巷底

2、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

3、1975年6月6日,台湾大学生物学硕士杨弦发起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在台北中山堂举行。演唱会上,杨弦前半场演唱了余光中英文诗IFTHERE’SAWARRAGESAFAR,后半场安排了8首谱自余光中《白玉苦瓜》诗集中诗作的创作民歌,分别是《乡愁四韵》、《民歌》、《江湖上》、《乡愁》、《民歌手》、《白霏霏》、《摇摇民谣》、《小小天问》(罗曼菲伴舞),余光中参加了这场盛会。1975年9月底,杨弦的《中国现代民歌集》专辑公开发行,除了收录演唱会的8首歌曲,还加了一首杨弦谱自余光中《莲的联想》诗集中的《回旋曲》。余光中的这9首诗歌和杨弦的谱曲浑然一体,完成了“歌诗”的转化。

4、1964年与1969年余光中先生先后两度赴美讲学共四年。70年代年代台湾政局动荡,余先生受西方民谣音乐摇滚音乐影响,先后创作《江湖上》《民歌手》,成为当时诗歌「朴素民谣风」的旗手。

5、现实原因与抽象情感的共通性

6、(11)殷璠《河岳英灵集》,华夏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110页。

7、地址:宜昌市夷陵区夷兴大道90号

8、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9、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10、红色笔编辑,选文有标准;

11、倘若黄昏是一道寂寞的关,西门关向晚霞的

12、余光中先生一生漂泊,诗文的主题,多离不开“离乡”“乡愁”“孤独”“死亡”,读他的诗,迎面而来的是一种透析着顽强的苍凉。守夜人表达的依然是永恒和离别。几次逃亡,数次离乡,一如他自己称作的“蒲公英的岁月”。诗人的寂寞,文人的孤独,余先生一人占尽。他孤独着自己的孤独,贯穿时空,延展开来,却在当代无处落脚。他一生思考着生命的始终,明知宿命般的结局,却依然要与永恒拔河。

13、(23)(26)《余光中诗歌选集》自序,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4页,第5页。

14、这首词运用典型化手法,把词人游赏过的武陵、吴兴、杭州三地的荷花概括起来加以表现,亦花亦人,寄托词人高洁幽独的情怀品格。“嫣然摇动”二句,咏荷最为出色,词人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情有独钟,荷花对品格高洁的词人同样意有所属。在这互为主客的审美交感中,词人竟觉得不是他吟出了荷花之美,而是荷花飞来化为芬芳的诗句。这二句极见琢炼之工,又极有韵味。可谓幽韵冷香,健笔柔情。试看余光中《莲的联想》里的《等你,在雨中》一诗:

15、著作等身,活到老写到老

16、《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也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17、余光中的诗歌,除了它的主题能满足一些需要外,似乎找不到什么经典之作。像那首《乡愁》就不必说了,倒是有几首,像《碧潭》、《五陵少年》、《问烛》、《永远,我等》等还有些意境,但比起同是宝岛的诗人洛夫、郑愁予、商禽还是要逊色许多。老余的诗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太注重音韵和节奏了,这样大概容易害义,往往流如一般的歌词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余更适合当一个出色的词作家,真的那样,台湾的庄奴怕是要掉饭碗了。如果这样的古典修养,加上西学的穿凿,用之于散文的写作上,必定会自成一家。

18、(13)胡震亨《李诗通》,转引自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附“丛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1873页。

19、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

20、叶慈所谓“与自我争论,乃有诗”,正是此意。

二、余光中的诗有哪些?

1、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但他的诗早已越过了“浅浅的海峡”,在海内外华人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部分诗歌由作曲家引入歌中,被广为传唱。余光中对诗与歌的结合有自觉的意识,他说“诗是一个蛋,歌是一只鸟,孵出来的新雏,鲜羽夺目,妙韵悦耳,使听的人感到兴奋而年轻。”余光中的许多诗歌朗朗上口,有的诗歌甚至是刻意为歌之作,他诗歌的入乐正呼应了“歌诗”的传统,由余光中拓展的现代“歌诗”创作现象对当下诗歌界和音乐界都有启发作用,值得深入关注和研究。

2、我们为是您的儿女而自豪

3、一首歌,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

4、我们当然能够从很多社会政治乃至诗人本人的人生经历来切入,但如果落实到诗歌本身,我们或许应该说:诗人把“乡愁”写得动人了。

5、余光中“歌诗”中流淌着古今中外诗乐的传统,他说:“诗和音乐结婚,歌乃生。”他兼具学者和诗人双重身份,对中西诗乐传统既有学术上的研究,更有诗歌创作上的继承。余光中创作的是现代新诗,但部分诗歌又回溯了古典“歌诗”的传统,入乐、入舞流传。余光中说:“中国文学传统常称诗为‘诗歌’,足见诗与音乐有多深的渊源。从诗经、楚辞到乐府、宋词、元曲,一整部中国的诗史可谓弦歌之声不绝于耳。有时候倒过来,会把诗歌叫做‘歌诗’”。屈原、李贺、李白、苏轼、李清照是余光中热爱的诗(词)人,他们创作了大量可称为“歌诗”的作品,余光中也以个人创作汇入了前人的“歌诗”源流。

6、只留下隔玻璃这奇迹难信

7、女孩因物质而选择男人是可惜和浪费,她们失去了追寻自己是谁的机会,吃苦趁年轻才能发掘出身体里的宝藏,老了面临险境后悔晚矣!不要选“容易的路”,那其实是最艰难的。未经世故的女人习于顺境,易苛以待人;而饱经世故的深谙逆境,反而宽以处世。

8、21:卓越风姿,清雅神韵的莲,鼻翼里的清芬,是诗人在讴歌灵秀脱俗的爱侣,不仅爱其青春容颜,哪怕走入暮年,也欣赏其白发皱纹,只因为深爱她芳洁的品质,高尚的灵魂,欢迎李玲朗诵诗人的情诗《永远,我等》。

9、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10、巴蜀民歌给了余光中音乐上的感悟,潜移默化滋养着他的诗心。他不仅聆听,而且和同学们平日也常哼着民谣或抗战歌曲。巴蜀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远古的《候人歌》、周武王时期的《巴渝舞曲》、战国时的“下里巴人”、到唐宋盛行的《竹枝词》、明清城市小调,再至吸收民歌传统的四川曲艺,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演进。余光中1949年创作的《扬子江船夫曲》,在标题之下,他特别标注要“用四川音朗诵”,诗歌中回响着他少时听到的川江纤夫号子声。余光中更称《乡愁》“就像是一首现代化的竹枝词”。民歌讲究对仗,语气助词、拟声词多,节奏感强,内容直白,多和劳动、爱情相关,这些特点在余光中诗作中也有反映。

11、在巷底那一排阔叶树阴里

12、P8: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黄河之间,心满意足地睡去。《当我死时》这首,诗人写于1966年的美国,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欢迎沈汇琴为大家带来深情朗诵。

13、余光中以自身的人生经历、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以及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酝酿写就“乡愁诗”,其“乡愁诗”富有弹性的内容与形式,成就了他与众不同的诗歌风格。而“乡愁诗”的广泛流传,又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实上,“永恒的乡愁”,不仅仅是于诗人而言,“乡愁诗”更让我们看到了诸多炎黄子孙绵长难消的乡思。

14、《乡愁》是余光中早期的诗歌,后来他受到现代主义风潮的影响,诗风又有了很大的转变。

15、12:李白,是中国诗史的旷代奇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余光中先生所寻觅的,如诗人自己所说是一种“宛转的怀乡”,也是我们民族所普遍共有的一种历史的情感。请聆听《寻李白》,有请唐静老师和梅扬浠同学。

16、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17、余光中出身外文系,大学时学的是英文,后来长期在外文系任教,英诗对他的影响很大。西方诗歌与音乐也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古希腊时期,女诗人萨福就给自己的诗歌谱上曲调,供人吟咏弹唱,余光中初创的诗即是以萨福口吻写的《萨福投海》。余光中深爱的莎士比亚也是讲究音韵的大家。“敲打派”(TheBeatGeneration)也给余光中以启发,他说“在节奏的处理上不能说没有受到他们的影响。”。

18、感谢大家的聆听!朋友们,我们下期再见。

19、人民满脸的微笑写的是你的伟大

20、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三、余光中什么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1、梦见唐宫梦见追逐的轻罗小扇,梦见另一个夏夜一颗星的葬礼

2、而一出关去就中了埋伏,晚霞一翻全变了黑旗

3、很喜欢余的散文。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总会从文里感觉到一股淡淡的蓝,这种被淡淡的蓝霭氤氲包裹的气息,又总能牵引我深深的走入文中,去感受作者的心里世界,随着他的文路去触摸他的天空、他的雪雨霁月、他的深深思乡情愁……

4、艺术特色:《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却巧借“距离”表现出来。

5、这一切,不就是所谓的家吗?

6、原载《诗探索》2004年秋冬卷

7、到巷腰我们相遇,且对视

8、质朴无华的人、事,文白义深又朗朗上口,应该就是《乡愁》广为流传的首要原因。

9、余光中与夫人返台情景。图/徐宗懋图文馆

10、(16)《最录李白序》,转引自陈伯海辑《唐诗汇评》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554页。

11、“均齐体”诗歌有《算命瞎子》、《昨夜你对我一笑》、《珍妮的辫子》、《两相惜》,为了避免此类诗歌往往会出现的呆板僵化问题,余光中都做了破格处理。前三者是他早期诗歌代表,明显受到新月派格律诗的影响,部分诗行长短不但都做到了相对整齐;后一首《两相惜》则是他有意创作歌词,借鉴乐府使然,每句八字三节,偶以“哦”字打破诗歌“豆腐干”结构。《昨夜你对我一笑》第三节破格较多,周蓝萍将其修改后谱曲,形式上变得更为整齐。

12、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词方法。

13、装饰华美的瑟为什么要有五十根弦,它的一弦一柱都让我思念起青春年华。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如此情怀哪里是现在回忆起来才感到无限怅恨呢?即使在当年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

14、P9:一曲《乡愁》传遍天下,可谓朗诵者们最爱的篇章。寄寓了诗人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从邮票、船票、坟墓再到海峡,情感层层叠进,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请出《乡愁》的朗诵者:杨君武。

15、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

16、还记得他在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中打水漂的场景,他那健朗的笑脸。没想到两年前的一次摔跤给他留下了重疾。

17、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18、(20)《姜白石词校注·序》,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版,第7页。

19、《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诗歌

20、实则不然。这首诗是余光中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期间写的。此时,他已年逾五旬。对故乡对大陆对祖国的牵挂和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主要运用了象征。以高塔上悬挂着的不断鸣响的风铃,象征自己那颗日夜思念祖国的心。抒写了自己对祖国的刻骨镂心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

四、余光中的诗歌名篇解析

1、“乡愁诗”在相当程度上契合了背井离乡的人们情感表达的需要。

2、活动一开始,全场起立为余光中先生默哀致意。接下来,湖南文理学院教授郭虹女士回顾了她和余光中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并介绍了的余光中先生与常德的渊源。

3、余光中先以诗名。他的诗歌的确很有特色,在那里似乎没有古典与现代之分,你读的是新诗,感受的却是古典情怀。余光中的诗吸取了唐诗宋词的全部神韵,在现代生活与当世情怀的冶炼中,更是翻出了别一番风味。看上去剑走偏锋,实则直指命门,要说的东西,七弯八拐,九曲回肠,但总能说得那么妥帖自在,说得那么赏心悦目。

4、注1:2014年“光合作用”音乐会,由周鑫泉、金希文、林京美、林明杰、刘圣贤作曲,何人作何曲不详。

5、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活跃着您的智慧

6、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7、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8、从以上列表可见,余光中至少有36首诗歌(歌词)入乐、入舞,涉及到33名作曲家,3名舞蹈家。中国新诗诞生以来,和现代歌词走上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新诗多不入乐,余光中却是少有的例外。他的诗和作曲家之曲相生成歌,歌因诗提高了内涵,诗又因歌的传唱得以普及。余光中诗歌中这36首“歌诗”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实际上,他另有诗题含“歌、行、曲”等音乐体裁名及书写音乐舞蹈的诗歌40多首。这些直接与音乐相关的诗歌能占他诗歌总量(800多首)的近一成,数量上相当可观。此外,他还有大量以“吟、咏、吊、祭、祷、怨、咒、颂、赋、喻”为题的诗歌,这些文体古代多是吟诵,音乐效果也比较强。

9、每篇散文里作者无论走在哪里,身在何方,都有他那颗炽热的思乡情怀总在系恋着祖国,思恋着故乡,无论夜里醒来的床前明月,还是梦里阳关的大道,无不是作者行途中执着的灯盏,引领作者的心回归故里田园,投入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10、茫茫九州岛只缩成一张舆图

11、“乡愁”是一种私密的、个人的情感。

12、昨天最令人难过的消息,是余光中先生的病逝。

13、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14、可以说,余光中是那种天生的诗人,他不再需要为写诗准备什么,他是锦心绣口,书生肚肠,咳唾都成华章。与散文相比,他的诗歌更有历史感,更表现出他对文学的自信,因而也更有价值。许多初出茅庐的校园诗人,曾经都以模仿余光中的风格作为自己的“敲门砖”,我早期的诗作中就有一些余诗的不可磨灭的痕迹。

15、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6、入乐之因:余光中“歌诗”内在特点分析

17、文学作品的传播离不开现实环境。不论是国人背井离乡,海峡两岸隔海相对,还是海外华人遥遥相望,“乡愁诗”都在相当程度上契合了人们情感表达的需要。而随着国家的开放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炎黄子孙离开故土,“乡愁诗”的生命力也在延续。“乡愁”这一母题几乎存在于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中,这是人类远古以来就存在的情感。就如同现在的人们青睐李煜的词中的抽象情感,余光中“乡愁诗”中抽象出来的“乡愁”情感具有共通性,这也是其“乡愁诗”接受人群广泛的原因。

18、评论、翻译,他也通通在行。除了翻译十四行诗、现代诗等诗歌,《梵谷传》(梵谷=梵高)是他最有名的翻译作品

19、余光中:我熟读上千首英美名诗,不但教这一课已近五十年,而且还译过近三百首英诗。英诗的主题、句法、节奏、韵律、诗体意象等早已深入了我的内心,丰富了我的诗思、诗情,成为我“诗艺”不可或缺的成分。对于我的诗艺,中国古典诗是主流,西方诗是一大支流,至于“五四”以来的新诗,只是古典诗浅短的下游而已,不但三角洲有点淤塞,而且风景远不如上游与中流。

20、(6)(12)(31)《隔水观音·后记》,《余光中诗歌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209页,第211页,第210页。

五、余光中诗歌特点主题风格

1、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昏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听听那冷雨》

2、在一个半岛上,在故乡后门口

3、(2)《天狼星》,《余光中诗歌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349页。

4、法律顾问:河南有道律师事务所主任马伟

5、乡土苦恋故国情结:与屈原赋

6、而余秋雨则对自己身上的才气有着足够的认识,他生怕单凭这一点才气还不能叩开永恒之门。于是,他采取了强行推门而入的办法,对着空洞洞的里面大声喊道:“永恒在吗?我是余秋雨!”他不断地在电视上亮相,到处发表演讲,总是处在新闻和热点的中心……他企图在热闹中引起永恒的注意,而永恒听到了他的声音,却掩住了自己的耳朵。

7、如果有两个女孩,同样的漂亮,他会选择脸上有小小雀斑的那一个。因为,这一点小小雀斑会让这个女孩多一份温柔,少一份骄傲。

8、P6:当灵感来临,如有神助,来无影去无踪,却又惊起无尽欢喜。

9、(4)(21)(22)(《莲的联想》代序《莲恋莲》,《余光中诗歌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285页,284页,286页。

10、余光中的诗歌不仅入乐,也入舞。除上述为余光中部分“歌诗”伴舞的舞者罗曼菲、卓庭竹外,还有林怀民将《发树》一诗编舞后作为“云门舞集”演出舞蹈。余光中说过:“强烈的情感发为强烈的节奏,而把诗、歌、舞三者贯串起来,原是人类从心理到生理的自然现象,想必古今皆然。”他的“歌诗”正是诗乐舞一体传统的回应。余光中被谱曲的诗歌相当多,为了便于查询,笔者将搜集到的余光中“歌诗”统计列表如下(以公开出版、报道、发行、演唱为准,大体按诗歌创作先后排序):

11、您是青藏高原的一道铁轨

12、答 乡愁的主旨归纳为:《乡愁》一诗诗人余光中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形象而浓烈地抒发了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13、诗人走了,但他的余音“我在那头,诗墙在这头”,依然还在这座桃花源里的城市缭绕,遗憾的是,他没有看到两岸统一的那天,“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天堂里,他依然有割舍不了的乡愁。缅怀一个诗人,最好的方式是去读他的诗,今晚我们以一首首经典作品,致敬这位逝去的当代诗坛“首席缪斯”。

14、当越南已了,巴拉维死了

15、《灵感》这首诗很形象道出了诗人对灵感的捕捉与感悟。由杨元珍为大家朗诵这首小诗《灵感》,掌声欢迎!

16、预计明年九十大寿出版的新书《从杜甫到达利》,是一本评论集,范围从诗评到画评。

17、诗歌:从中国诗的现代化到现代诗的中国化

18、当年,余光中以一首小小的《乡愁》蜚声海内外,但是,他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却创作于三度赴美之后。在《乡愁》之前,还有《乡愁四韵》中那些深情的吟咏。稍后,又创作了只能以黄河的气魄高唱的《民歌》、《当我死时》。记得有一次谈起《乡愁》的创作过程,他说当时仅用了二十来分钟,真正一气呵成。这个创作过程充分说明,这种“乡愁”情绪已经酝酿很久很久.届时就喷涌而出了。如果以江南为故乡,他九岁离乡;如果以四川为故乡,他17岁离乡;如果以大陆为故乡,他21岁离乡;如果以台湾为故乡,则他曾三度离乡。那么,他是如何把这种离乡的经验升华为诗意的愁情的?

19、入乐的半格律体(或称半自由体)诗极少,多节的仅《火浴》一首,其诗节大体整体,但各诗节间不太对称,诗行偏多,谱曲难度较大。还有一些入乐诗歌只有一节,但内部部分诗行顿数和言(字)数一致,可算半格律体,如《当我死时》、《秋暮》、《发树》《让春天从高雄出发》、《雨声说些什么》、《向日葵》,谱曲及演唱时这些“歌诗”往往做重复数遍处理。

20、回陌生的家去吃晚饭呢?

1、在西子湾的家,他看着海面上的灯塔,和桌子上的台灯,思绪万千,《乡愁》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诞生的。

2、“我是在一九四九年的夏天告别大陆的。在甲板上当风回顾鼓浪屿,那彷徨少年绝未想到,这一别几乎就是半个世纪。当时我已经二十一岁,只觉得前途渺茫,绝不会想到冥冥之中,这不幸仍有其大幸:因为那时如果我更年轻,甚至只有十三四岁,则我对后土的感受就不够深,对华夏文化的孺慕也不够厚,来日的欧风美雨,尤其是美雨,势必无力承受。”

3、柔情健笔琢炼清雅:与姜夔词

4、https://jinshuju.net/f/m4WVpA

5、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

6、直到瓜尖,仍翘着当日的新鲜

7、P11:“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迫于时世离乡去国的余光中,置身满目异俗的异国他乡,常有一种文化放逐感,却无法割舍对家乡对祖国的一腔真挚情恋。欢迎冷月带来这首《独白》。

8、《白玉苦瓜》诞生以来,再版重印几十次,名篇《乡愁》等更是被收入几代人的语文课本。罗大佑、李泰祥等音乐人曾将他的诗谱成民谣传唱。

9、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0、P7:这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首尾呼应,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11、诗句所表达的,也就是流放南楚的屈原在《涉江》中深致感慨的“哀南夷之莫余知兮”之意。这种以种族和文化龃龉为底蕴的尖锐刺人的异乡感,几乎无处不在,从卧具到早餐到语言到长相到环境,都能引起游子条件反射般的身在异乡的感觉,唤醒并强化游子的种族、文化归属意识,也就是家乡意识和祖国意识。所以,远渡重洋,处身新大陆,他的中国意识特别强固,对异国他乡有着一种本能的排拒心理:“在国际的鸡尾酒会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因为“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而宁愿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硬度”(《我之固体化》)。

12、屈原的祖国之爱并非单一维度,而是爱中有怨,强烈的热爱眷恋之中包含着清醒深刻的批判意识,司马迁《屈原列传》指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班固《离骚>赞序》说屈原:“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李白《古风》谓:“哀怨起骚人”。都看到了屈原赋作对楚国“数化”的昏君、“偷乐”的d人和黑暗政治现实的怨愤、指责,当然,这一切仍然是基于对怀王、对楚国的最深厚的爱意:“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证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离骚》)。余光中的乡愁主题诗歌,亦是爱与怨的复调变奏。

13、面对屈原曾经行吟的滔滔沅水,又转身回望临江而立的镌刻在防洪大堤上的中国常德诗墙,余先生说道:“大堤抵御洪水,诗墙是抵御时光的”,是啊!诗人因为诗歌而长久活着,人类因为诗意而永远美好!

14、余光中是“狂”的,傲而顽固地不肯放下创作的笔头。就在今年还再版了两本书,《英美现代诗选》和《守夜人》。

15、响晴的早晚,在亮金风里

16、这首诗里,余光中从自身生活环境中选取了“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四个材料,使其作为乡愁的“风景”来呈现,而又不失历史、地理的色彩。

17、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寻李白》

18、中心思想:《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19、整本诗集充满想象的回旋、音乐的升降,有汉字双声叠韵的美质感,也有文言、西语、口语交杂的艺术韵律,在诵读中体会独属于余光中的「文化乡愁」和中国意识。

20、当人的情感借由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再被人们所感知,就形成了二度创作。余光中的“乡愁诗”是诗化了的乡愁,当人们读他的诗,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其中时,所产生的情感又是不同的。正是因为“乡愁诗”内容和情感的丰富性,使得人们从中自觉或不自觉抽取的内涵富有了弹性。从古典到现代,又回归古典,从地理到历史,再到文化,从个人到国家,又上升到生命感受,余光中“乡愁诗”的生命力一直在延续。

1、哪一年的丰收像一口要吸尽

2、席慕蓉的《乡愁》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3、「几时从外国回来的?」

4、本文恰似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意象。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灵历程相连相融。可谓情丝和雨丝交织。

5、“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岛,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歴四十三年。”(《从母亲到外遇》)

6、余先生的诗众多,每一首都让余先生闪耀着光,从乡愁到绝色,再到寻李白,都是余光中最光华的时刻。读余先生最美的诗,便能深知铁汉柔情之毒,不亚于海啸汹涌,也知相思苦的厉害之处,可以重伤世间豪客万千。

7、(24)卞之琳《雕虫纪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16页。

8、徜徉在刻有许多名篇佳作的诗墙边,“对中文始终不渝的敬爱”的余先生,慨然赞叹道:“诗墙名贤篇,半部文学史!”“半部文学史”简洁地概括了余先生对中国常德诗墙的印象。

9、《英美现代诗选》依据1976年的版本,重新编选,部分诗作重译,并新译多首诗作,调整顺序,从99首增加到179首。《守夜人》则是从余光中十三本诗集及尚未集结成册的诗作中,精选诗作,其中有部分改动。

10、不论是幼时的颠沛流离,还是后来的辗转各地,“乡愁”一词似乎是永远伴随其身的。从前是家乡的游子,后来是大陆的游子,再后来是华夏的游子。即使后来能够重回故地,时间却从不会给人重现时光的后门。余光中的“乡愁”理所当然是多重的、复杂的。“乡”之一词,于他而言内涵太过庞杂,因此无论身处何方,他永远是一名怀愁的游子。

11、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不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

12、便是把乡愁主题所包含的亲情、爱情、乡情和祖国情融合为语言虽然浅白,内涵却显得极为厚重。加之在形式上采用了由《诗经》作品确立的具有“原型”意味的复沓章法,更使这首诗易于流传。他的《当我死时》:

13、“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寻李白》)这是余氏诗歌标本式的句子,像是从词演化过来,其实是余光中自出机杼,句子的枝头摇曳着灵气与才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