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如何评价胡适【精选100句】

一、蔡元培如何评价胡适

1、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图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签发的任命状

2、1919年,美国哲学家杜威到中国访问演讲,

3、北大从张维迎开始,到现在的林校长,他们的偏好十分稳定,他们醉心的改革方向永远只有一个:加大对多数青年教师的压榨力度,为此,需要先行降低他们的地位,同时还搭配着一个对少数学匪学阀的超级垄断地位抬升和稳定分赃体系建设,这才是所谓教授治校的实质。也许真的有一天行政干预会减少,但是得到的将是学匪学阀特权垄断的封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而不存在任何的学术民主或者自由。

4、▲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左起)合影。

5、陈独秀对此称赞道:“这样容纳异己的雅量,尊重学术自由思想的卓见,在习于专制、好同恶异的东方人中实所罕有。”

6、“欲变新的国家,必须有新的国民。”

7、但我一没有学衔,二没有教书的经历,

8、《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家胡适的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该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

9、冯友兰曾撰文怀念写道:

10、转而与章太炎联名在报纸上刊登启事,

11、陈独秀仍不愿:“我觉得还是上海好。”

12、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13、但很可惜,他们在民国教育与文化史上的位置,

14、人们或许知道,从前南社诸子闹“诗界革命”闹了不少年,未曾激起什么人的愤怒和反抗;林琴南翻译西方文学名著,严复翻译和介绍西方近代思想学说,章士钊办《甲寅》批评时政,所有这些都不曾引起严重的斗争。

15、一些有钱的教师和学生,

16、然而对他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

17、ISBN:9787309143119

18、五四运动爆发的第二天,国务员中就有人提议解散北大,更足以说明,仇视新文化运动者,仇视北京大学者,恰是自命有识之辈的贵族遗老和身居高位的政府官僚。

19、其中一个叫克德莱的英国人,

20、后来又为袁世凯吹鼓帝制,为时人所不齿,

二、

1、回到上海,朋友们都劝他说:

2、1918年7月,经过整理,8月,蔡元培作序,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轰动一时,不过两月就再版。

3、北京大学的名号,如今享誉全球。不过,百年前的它,名声可不怎么好,以“爱逛窑子”闻名于京城,直到蔡元培空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方才浴火重生,变成“学术天堂”。

4、蔡元培依然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5、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6、蔡元培是民国孔夫子式的人物,虽然他在新文化运动反孔教,但其精神核心是儒家的君子之风。

7、为首学生说:“沈士远主张征收讲义费,我们找他理论!”

8、想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招手即来,

9、也要容得下各式各样的争论。

10、以专业标准或者所谓的教授治校口号,想要排斥或者实现的目标,是学匪学阀权力的最大化,这个目标不存在任何的公共性提升保证。目前,行政干预甚至过度干预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学术自律近乎不存在,才是更为关键的内在缺陷。很早就有人说过所谓的文艺批评,已经异化为文艺表扬了,这个是彻底的异化,试问:有没有真正的同仁评审和严肃学术批评吗?如果没有丝毫的学术共同体的自律,完全斩断行政干预和考核又会是怎么样的一幅图画?总之,在现有的学术或者文艺自律彻底异化的基础上,制造各种舆论压力,帮助学匪学阀完全夺权或者据此禁止外部人插手,这个不值得支持。

11、1919年10月,胡适发表《大学开女禁的问题》,

12、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

13、彼时,蔡元培正欲在教育上大施拳脚,

14、不久,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

15、5天后,在1月9日的开学典礼上,蔡元培发表了就职演说。“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条原则,是他为1917年的北大拟定的三个关键词。

16、林琴南致蔡元培的公开信就指责蔡元培领导北大,“凭位分势力而施趋怪走奇之教育”,劝他“留意守常为是”。他们的常轨就是思想专制,守孔孟一家之言,不许改革,不许创新。蔡元培以为宣示了思想自由的原则,便可释人之疑。他把人们的思想水准估计过高了。林琴南等所反对的,恰恰是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义。

17、就在他求而不得、心灰意冷的时候,

18、无怪乎有人感叹:“北大虽诞生于维新,但真正的北大,是在蔡元培先生到来之后才有的。”

19、胡适认为,法律应该对任何人都有约束的。需要依法而治,就需要法律的普遍性。

20、提倡平民教育的蔡元培认为,但凡有求学之心者,便应当获得同等的机会。1918年4月,在蔡元培的倡议下,北大开办了校役夜班。按照蔡元培的意思,“为贫而役,本非可耻”,同在校园中工作的职员仆役,在学问面前并没有贵贱之别。

三、

1、张身为北大学生,却与旧日老师一副头脑,对新文学百般看不惯,尤反对胡适的戏剧改良论。以思想不同,而转成怨愤,图报昔日师恩,宁闭眼不看事实,忍心害理,造作谣言。张的行为反映了旧势力共同的心理;也反映了蔡元培和北京大学当日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2、据傅斯年回忆,蔡元培当时有两个“谋客”(据笔者考究,这两个谋客一为汤尔和,一为沈尹默,皆是蔡的同乡,善于谋划)。其中一个给蔡出主意,至少要去掉陈独秀,并“约制胡适”,才能保护北大。

3、1920年,蔡元培更是石破天惊——让北大招收女生,开启了中国大学教育男女同校之帷幕。

4、而蔡元培自己则为北大设计了校旗。

5、原标题:北大红楼今犹在,世上再无蔡元培

6、“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并坐讨论;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同席笑谈。”

7、杜威曾评价道:“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分,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8、如此揽才之魄力,舍蔡元培其谁?

9、所以1916年底摆在蔡元培面前的北大,根本称不上是治学的场所,充其量是文官们的联谊所。蔡元培的友人大多对他出任校长这件事不抱支持态度,劝蔡元培不要往烂泥坑里跳,败坏自身名声。

10、上世纪五十年代他被批得一塌糊涂,

11、学匪学阀权力最大化的第一阻碍,就是所谓的d管教育或者行政化问题,在学匪学阀看来这是外部人插手滥权,是内部人权力最大化的第一障碍。但作为一个话语策略,为了得到公众舆论同情而获胜,是一定要强调学术的专业化和政治的外行特征的两相对照,目的是把行政或d务权力介入学术资源分配,编织成一个权力粗暴地践踏学术自由的受压迫叙事。

12、到这里读书的,尽是急功近利之徒。

13、“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文化:

14、李大钊,由张桐饰演。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同样也是中国共产d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5、北京大学在维新变法中成立,

16、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蔡元培走马上任了。

17、蔡元培以铿锵之词表示:

18、脱下礼帽,郑重地向校工们回鞠一躬。

19、27岁得授职翰林院编修。

20、“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

四、

1、中国历史到了1927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转折点,每个人都自己选边站,蔡元培站在哪一边,是他如何评价他的关键。至于建国后共产d对他的评价问题,整个儿的国民d政权1927年之后被彻底否定,哪里还有可能高评蔡元培的?充其量是他的重要性还不够高,懒得单独拎出来批判他而已——这不是高评而是低评。也就是说,此时蔡元培已经没有了重要性,不值得单独评价他了,更为具体的评价则要等待学者对于历史材料的爬梳整理去完成,所以,评价蔡元培不再在政治场域中间进行了,这是他完全过气的结果。

2、受孙中山之邀,蔡元培出任民国教育总长。

3、立马就成了学生手中的明星刊物。

4、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

5、这个民族的前方是黑暗的。”

6、蔡元培就直奔北京正阳门西河沿胡同。

7、有钻营做官的,有学做生意的,

8、今天的高评,可能是某些人觉得蔡元培重新获得了政治场域的价值,需要借此搞什么山河重光之类的,蔡元培才因此重新获得了政治性价值,有了重新高举的价值。但这个也不需要拉老共产d人来背书呀,这么干是立场和方法论高度上的错误。

9、其一生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10、“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等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人。”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

11、胡适在该书的《导言》中指出,中国哲学是世界哲学中的东方一支,与西方哲学处于对等的位置。从而打破了西方学者一向宣扬“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史”的谬见,确立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

12、有的学生一年要花五千银元,

13、后来的事实证明,胡适指出的这两点,对于北大之所以为北大,确是至关重要的。蔡元培长北大的主要贡献正在于此。胡适特别敬佩蔡元培身为校长而不喜专权,倒宁愿分权、减权,这是只有具备高度的民主信仰的人才能有的胸怀。

14、三联生活周刊:蔡元培一生当中担任过三个重要公职,教育总长、北大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可以说参与了现代中国教育、学术制度的整体性建设,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为何尤其看重“大学”的价值?

15、可蔡元培擅长中西文化择善而从,

16、宗白华先生唯一自选的文集

17、蔡元培与胡适虽然基本倾向一致,或极相近,但作为两个各有多方面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之间的差别还是明显的。我想从政治态度、治学方法和做人风范上来作一点稍为深入的比较观察,借此或可丰富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

18、第12篇古代哲学之终局,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作了总结。作者以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观点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摆脱了中国传统的经学形式。

19、在北大哲学门讲授印度哲学的梁漱溟,没有大学学历,但蔡元培看了他在《东方杂志》发表的《究元决疑论》,坚持请他来校任教,并劝说他:“我这次办大学,就是要将这些朋友,乃至在未知中的朋友,都引在一起,共同研究,彼此切磋……你不要当是老师来教人,你当是来研究来学习好了!”如此,曾反复推辞教职,甚至在那年有出家念头的梁漱溟也在1917年底加入了北大。

20、这便指明了北大的办学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学生来校目的应是“求学”而非像之前那般的“升官发财”,办学原则则是“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

五、

1、在共产d胜利之后,国民d的档案落在共产d手里了——今天南京的第二历史档案馆还是专司此事的,国民d一些重大决策就露底了,共产d对于蔡元培的了解,才具备上升到比较实际的可能性。但是,很遗憾此时蔡元培已经成了过气人物,缺乏起码的重要性,所以,并不值得在政治领域进行讨论和评价,如果他有胡适那么重要就肯定轮上他了。批判胡适也不是为了要拿胡适如何,而是要据以更新学术和方法,而蔡元培却没有这样的地位。

2、蔡磊砢:我的祖父蔡元培先生一直抱持着“教育救国”的理念,无论是担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还是中研院院长,都是积极努力推动中国现代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

3、此等雅量,非君子之风而不能及。

4、充分证明了《红楼梦》是“曹之自述”的说法。

5、蔡元培的举动,无异于给敌人送弹药,此等雅量,天下几人哉?

6、蔡元培知道这是不小的障碍,

7、此后,蔡元培之名在中国渐渐消隐,

8、从1916年秋接到范源濂的电报,到12月26日被正式任命为北大校长,蔡元培踌躇了三个月。最终让他下定决心的,是自青年时代就有的“教育救国”之梦。如他1917年3月致汪精卫的信函中所写:“吾人苟切实从教育着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而在国外所经营之教育,又似不及在国内之切实。弟之所以迟迟不进京,欲不任大学校长,而卒于任者,亦以此。”

9、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0、1919年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以后又有《章实斋年谱》及大量历史考证文字发表,在学术界的影响逐渐扩大。

11、袁世凯诚意挽留:“我代四万万人坚留总长。”

12、▲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

13、“从此之后,尖锐的思想交锋、广博的学术胸怀、真诚的批判精神、倔强的独立意志,就成为北大的最根本特征,同时也成为现代中国学术与教育的一个基本标准。”

14、陈独秀摆摆手:“你走吧,我要办新青年。”

15、真正的大学,要容得下各式思想和争论

16、一如北大哲学教授韩水法撰文写道:

17、丙种会员,再加不饮酒、不食肉、不吸烟三戒。

18、1962年2月,胡适病逝前立下英文遗嘱,将他离开北大时请北大图书馆保管的102箱书籍和文件遗赠给北大,灵柩上也要覆盖北大校旗。

19、50岁的蔡元培毫无惧色,挥拳作势:“在维持校规的大前提下,我跟你们决斗!”

20、并非将人制作成一种器具,要教育人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