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的故事简短30字(精选121句文案)

一、老马识途典故

1、上回说到,齐桓公正在与管仲商议下一步的战略规划,突然收到来自燕国的告急文书,请求齐桓公立刻出兵相助。

2、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3、(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í)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4、(存老马)唐·杜甫:“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5、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6、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7、(lǎomǎshítú)

8、我们这些老马千万要向小马学习。

9、为了祖国的未来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快微课

10、他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所以他便建议齐桓公让军中的老马带路。果不其然,齐国的大军在老马的带领下,成功地走出了山谷。这就是老马识途的典故。

11、这就是“老马识途”的典故,故事中的管仲和隰朋在遭遇困境之后,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利用动物特有的灵性来解决问题,后来人们将隰朋发现的那条水源称为圣泉,伏龙山也改名龙泉山,之后又简称龙山,而在今天的河北滦县仍然保留着这一古井。

12、齐桓公无奈之下,只得派探子前去找路,可一连派出几批都没能成功,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军队的储水也日渐减少,大军随时有困死于山中的危险。

13、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14、老马识途的故事:战国时期,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孤竹。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险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说:老马无论走多远,总能顺着来路回去。果然,齐军跟在老马后面,走出了险谷。将士们纷纷夸赞还是老马识途

15、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七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16、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

17、朗读节目专栏持续更新中

18、齐桓公听了高兴的说:“此计甚好。”于是派隰朋带着大量金帛前往无终,无终国主得知了隰朋的来意后欣然答应,立即派大将虎儿斑率兵两千跟随隰朋回到了齐国。

19、这就需要在工作中,改"相马"为"赛马",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为各种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宽松的环境,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适其事"。

20、途:路,道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

二、老马识途的故事简短30字

1、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孤竹,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2、老马识途: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3、齐桓公在位的时候拜管仲为相,管仲是个足智多谋的人,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老马识途”的典故,就是跟历史上的这两个人有关。

4、按照山戎的指引,齐桓公带兵走了没多久便抵达孤竹城下,孤竹大概位于河北省滦县以南,最早建国于商朝初年,到春秋时期已经严重衰落。

5、老马识途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原文是这样说的:

6、要说这霸主啊,可不是那么好当的。你坐在台上享受小弟们崇拜的目光,感觉肯定是良好的,可一旦小弟有事需要支援的时候,那你是必须要马上出手相助的,要不然小弟不爽了,你也就感觉良好不起来了。

7、战国:纸上谈兵(赵国赵括)、百发百中(苏厉劝白起称病不领兵的说辞中提到的典故)、朝秦暮楚、完璧归赵(蔺相如的典故)。

8、平日山戎为了掠夺粮草物资,经常会在各国的边境进行骚扰,之前齐僖公在位时,山戎就曾以大良、小良为将攻打过齐国。

9、齐桓公闻言很是感激,于是传令三军即刻进发,在虎儿斑的带领下,大军一路所向披靡,连续收复燕国三城,没过几日就越过伏龙山,来到了一处名为里岗的地方。

10、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也是过错吗?

11、到了现在,我觉得倒是“小马识途”。因为年轻人无所蔽,无所惧,常常出门,什么摩天大楼,什么柏油马路,在他们眼中都很平常。

12、老马识途(lǎomǎshítú)

13、齐桓公回答说:“目前局势尚不清楚,君侯可先按兵不动,将来若有需要,寡人一定亲自写信求助。”鲁庄公闻言便返回了鲁国。

14、《韩非子》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非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15、当年山戎进犯燕国,齐国出兵相救。齐桓公为了表达齐国对燕国的一番情谊,自己亲自率兵出征,只不过,他这一去,就是大半年的时间。据悉,齐国的大军浩浩荡荡,从春天的时候出征燕国,等到打了胜仗回到齐国的时候竟然已经是冬天了。

16、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17、我们顺着这些痕迹寻找璀璨文明的根源

18、“老马识途”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引导作用。

19、"老马识途"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广开人才渠道,摈弃"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标准的传统的用人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知人善任,使其在自己的岗位上能放开手脚施展自己的才干。

20、后遂以“老马识途、老马知道、马老知道、老马知路、马识路、老识涂”等比喻富有经验,能为先导;用“识途(涂)马、识途骥”等比喻富于经验、知是识非的人。有经验的人对情况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三、老马识途典故简短

1、谜语:年纪大的马知道走剩下的路

2、管仲思索良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 “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让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3、2 晋文公: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4、孤竹国主和密卢被押到齐桓公面前后,齐桓公命人列数二人的几大罪状,包括荼毒百姓、掠夺中原等,之后便下令将二人推出宫外当众斩首。

5、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比喻人阅历多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引导作用。

6、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韩非子·说林上》里讲,春秋时管仲随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道路。管仲提议用老马领路,于是找到了归途。“老马”是诗人自比。

7、“老马识途”的典故是春秋时期成语,源自战国时期韩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典故内容为:春秋时期,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

8、宾须无并不与对方交战,带着部队直往前冲,而山戎也不追赶,只向着后方主力围攻,然而等到戎兵挥刀砍下齐军头颅后才发现,原来所谓的主力不过是用铠甲包裹的树枝草木而已。

9、在讨伐山戎的同时又进攻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和令支国(今河北迁安、迁西、溧县北部)。

10、(拼音)lǎomǎshítú

11、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不知道带着愚蠢的心去向有智慧的人学习,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12、燕庄公于是建议说:“既然如此,此去向东八十里有一国名无终,虽然他们和山戎同属蛮夷,但彼此却有着很深的仇恨,而我国与无终近年来又多有来往,无终国人熟悉地形,君侯若能争取到他们的相助,则可事半功倍。”

13、茅盾《子夜》四:“你也不用发忧,还有你老子是识途老马,慢慢地来指拨你吧。”

14、管仲思索了好久,心声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15、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16、孤竹国主眼见城破,立刻与密卢换上侍从的衣服,打算趁乱逃脱,却被率先杀入宫中的王子成父当场识破,将二人全部缉拿。

17、(典故)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18、那么鲁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齐桓公后来又是如何处理的?

19、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

20、管仲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归途迷失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于是放出老马,大队跟在后边,找到了道路。后以此典形容人富有经验,能解决难题。

四、老马识途典故出自哪里

1、读音:lǎomǎshítú

2、投稿邮箱:goodeditor@1com

3、释义: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引导作用。

4、近义词:识途老马轻车熟路驾轻就熟久经沙场

5、在古代,老马等之所以能够识途,因为它们老走同一条道路,而古代道路的变化很少,道路两旁的建筑物变化也不会大。久而久之,这些牲畜们就记住了。只要把缰绳放开,让它们自由行动,它们必然能找到回家的道路。也许这些牲畜们还有什么“特异功能”,我没有研究过,暂且不说。

6、齐桓公非常着急。管仲见状,忙向齐桓公建议说:“我听说老马能够记住自己走过的道路,我们不妨令人挑选几匹老马,让他们走在队伍的前面,或许可以找到出路。”

7、今天推送的成语故事是:老马识途。

8、二人出了燕国都城之后,一路有说有笑,不知不觉竟已走出燕国境外五十里远。

9、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

10、反义词:老气横秋、老态龙钟、不知所以、初出茅庐、乳臭未干。

11、齐国的大军在途中不幸迷了路,一大帮人竟然找不清来时的路了。当时由于山里地形复杂,而且崇山峻岭环绕间,就连打探路的探子们也分不清东西南北。但是大家也不能困死在这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足智多谋的管仲给齐桓公出了个主意。

12、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才智可以利用。”

13、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此告诫:有经验的人更熟悉情况,能够在某个方面发挥指引、引导作用,因此,做事情要多动脑,应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对于不了解的事情应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求教,这样可以少走弯路。更进一步地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实现提升和超越。

14、老年人老马识途,经验丰富,我们应该尊敬他们,虚心向他们请教。

15、(释义)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16、田妈经典伴读丨喜马拉雅电台收听方式:

17、齐桓公说:“贵国被围数月,早已疲惫不堪,寡人怎能忍心再让你们充任先锋,你带兵在后面接应我军便可。”

18、齐桓公是齐国国君,在管仲辅佐下,厉精图治,终成霸业。

19、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便不再迟疑,于是下令大军加紧休息,等到天一亮就向鬼泣谷挺进。

20、当他们要返回齐国时,却迷了路。因为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山青水绿,道路容易辨认。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皑皑,山路弯曲多变。所以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五、百发百中典故

1、"老马识途"本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路,说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山戎这才明白自己中计,赶忙下令撤退,可早已提前绕到其后方的王子成父和赵川不失时机的冲了上来,将山戎杀的大败,戎主密卢在众人的死力保护之下才勉强保住了性命。

3、齐桓公听完打发走了俘虏,又将管仲等人叫来商议说:“如今山戎已遭遇重创,绝不可再给他喘息的机会,我军应继续追赶,以防再生变故。”众人点头称是。

4、接着齐桓公下令向都城发起总攻,由于齐军来势凶猛,加之城内已经严重缺粮,因此孤竹守军坚持了没三天便被击败,齐军大批涌入城中。

5、“一箭之仇”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最佳拍档齐桓公与管仲身上。

6、(孤竹马)清·黄景仁:“识路漫夸孤竹马,问名久似辽东豕。”

7、老马识途:途:路,道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8、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

9、这次登山,幸好老李老马识途,才能顺利爬完。

10、(相反词)不知所以、乳臭未干

11、“老马识途”的典故出自《韩非子》,讲述了齐桓公在平定孤竹过程中的一次奇遇,也反映了古代哲人的伟大智慧。

12、名篇|学术|独家|思想|读书会

13、虎儿斑建议说:“从这里出发,向北走就是伏龙山,穿过伏龙山便可直达山戎的老巢令支,我率本国兵马在前面为君侯引路,君侯领大军跟在我军后方即可。”

14、季羡林读书会QQ群:262398364

15、战国:纸上谈兵(赵国赵括)、百发百中(苏厉劝白起称病不领兵的说辞中提到的典故)、朝秦暮楚、完璧归赵(蔺相如的典故)。

16、(老马迷路)宋·文天祥:“老马翻迷路,羝羊竟触藩。”

17、于是齐桓公留下燕庄公镇守令支,又向山戎打听了前往孤竹的道路及其兵力等情况,然后便率领大军往孤竹进发,虎儿斑则奉命返回了无终。

18、临淄区文化和旅游局、临淄区融媒体中心、临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向大众征集临淄成语典故音频或短视频,我们邀请您,把临淄成语典故讲给大家听!

19、等密卢带着残兵败将退回令支时,齐桓公已经率领大军追了上来,密卢自知令支难以坚守,只得再往孤竹方向跑去。

20、识:认得。途:路。老马能辨认走过的道路。比喻富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工作中起引导作用。也作“识途老马”。

1、据文献记载,孤竹国建于夏末、兴于殷商。从立国到灭亡存在940多年(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660年)。孤竹国是滦河之滨最早的奴隶制诸侯国之是今冀东地区文明史的开端。伯夷叔齐的故事,成语“老马识途”,都与孤竹国有关。考古专家明确卢龙是孤竹国文化的中心之一。

2、(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年纪大的人富有经验

3、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4、故事说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于春天出征,到凯旋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出现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找不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5、田妈经典伴读丨荔枝电台收听方式:

6、老马识途出自唐朝时期,生肖属马的女人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热情,而且比较大大咧咧类型的女人,对于生肖属马的女人来说,她们做事从来不拘泥于小节,而且总是有一些三分钟热度,生肖属马的女人可能对待友情比较的忠贞,但是对待爱情这方面就显得极其脆弱了,稍微一个不注意他们就会给自己的另一半带套绿帽子,

7、齐桓公征求管仲意见,管仲回答说:“兵贵神速,如果绕道定然措施最佳战机,我请带人先去勘察一番再说。”齐桓公便让众军原地待命,管仲则带着数十人先行进入谷中。

8、成语名称)老马识途(汉语拼音)lǎomǎshítú(成语解释)途,路,道路。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成语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出处原文)“管仲、隰(xi)朋从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9、《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10、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11、这个时候还要看管仲,他经过一番思考,得出一个结论,看来在这个地方,人是没有用了。听说马外出吃草,都能自己找到回家的路,既然马有这个本事,军中还有一些老马,干脆就拿出来试试吧。

12、译成白话文:春秋时期,山戎侵略燕国,燕王请求齐国派兵帮助。这年春天齐桓公带着管仲、隰朋攻打孤竹。打败山戒已是冬天,齐桓公率兵回国,走到一个地方迷了路。管仲说:“把老马放出来,它们认得老路。”军队跟着老马,走出迷途,顺利返回齐国。

13、(识途老马)清·钱谦益:“攫食饥乌心未饱,识途老马足堪扪。”

14、但最主要的是马对气味、声音以及路途的记忆力相当强。有的老马,居然能在相隔数年后,从数百公里以外回到自己阔别已久的“家乡”。

15、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16、(老马识途)清·黄景仁:“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17、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回齐国。

18、对于这次人道主义援助事件,《史记》里记载的比较简单,说齐国大军赶到燕国之后,讨伐了山戎军队,大获全胜,一直打到北方比较远的孤竹国,这才得胜班师回国。

19、(自谙深碛路)唐·纪唐夫:“逐北自谙深碛路,连嘶谁念静边功。”

20、齐桓公闻讯亲自出迎,二人行过礼后便来到帐内分宾主落座,齐桓公先向虎儿斑表达了谢意,进而开口问道:“此次讨伐山戎,应该从何处进兵?”

1、千年齐文化浓缩成一个个成语故事,流转于匆匆岁月长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