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啦网 > 名言 > > 正文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文案79句分享】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1、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2、  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3、比如,你不要想着,背个古诗就是应付考试,是纯粹的知而已,不用去想实质意义。比如,你不要想着,学考驾照就是形式,是纯粹的知而已,以后开车的时候再说。

4、(解读) 这句话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J经常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5、王阳明心学理论主要包含三方面,用十个字概括,就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6、正是因为这种心境,王明阳出世入世都是坦然的,他只遵从于自己的内心,受自己良知的指引去行动,不疑虑不后悔。恰恰也正是因为拥有这坦坦荡荡的心,王阳明能够在外物上战无不胜,能够得到不同阶级不同年龄的信众的拥戴,能够将阳明心学发展壮大,成为一代圣贤。

7、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8、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9、但是,王阳明的心是光明的,不代表每个人的心都是光明的,也不代表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自我意识按照心学的步骤去修行自身,因此这些儒家的解释,把心学当做对人的教化,王阳明肯定是不会去阻拦的,但是心学自有深意,这是肯定的,如果只是把心学当做一种全新的教化方式,那这几乎无疑就是把心学降低好几个档次,王阳明也就没有必要强行去搞出一个学说来了,也不可能从不同的阶层和范围吸引这样多的学徒。

10、知行合就如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是说要遵守承诺,不得说一套做一套,搞阳奉阴违。知行合一是说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至理,不得违背天意,个人利益必须自觉让位于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

11、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12、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13、(解读) 无论圣人还是愚夫,良知人人皆有。所不同的是,圣人能够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人人皆可学之。

14、(解读) 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15、  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16、我们的心,才是一切意义的发生之源。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17、释义: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

18、王阳明所谓的心,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了解体悟自己的悟知性格,也就是先天存在的本性。

19、1527年,王阳明的两位弟子对良知四句教有过争辩,这次争辩也导致了阳明心学的分化。他的弟子钱德洪认为四句教是绝对正确的,心就是无善无恶,意就是有善有恶,但王汝中认为意由心生,心无善无恶,那么意理所应当无善无恶,那么良知就无用武之地了,更不需要为善去恶了啊,所以这四句话本来就是矛盾重重的混沌语。他们两人争执不下,找到王阳明评理,王阳明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都偏于一端,对于资质高、悟性强的人,你只需告诉他‘无善无恶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就好,对于脑子不那么灵光的人,你只需告诉他‘有善有恶意之动,为善去恶是格物’就好。”这场争辩被称为“天泉证道”。

20、有点像绕口令。我曾经也百思不得骑姐。这话要是放在日常伦理里面说得通。王阳明也举过例子,一个人,如果没有孝顺父母的行,那就说明他没有掌握孝顺父母的知。

21、释义: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这样就不会过分的责备别人,而对自己要求严格。

22、与此同时它又代表了更高层次的意思,所谓我心光明,也是在讲我的心已经回复到了它本来的状态,光明,通体透明,无善无恶,我心本来如此,这就对现实世界进行了超越。

23、因此你发现,学习心学,若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只是照葫芦画瓢去把王阳明所有说过的话,拿来照搬教条,一句一句参习,那么你肯定是云里雾里,完全没有一个坐标的,你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该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

24、先生曰:“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25、一旦纳入正统的官方学问,心学就丧失了活力,变成功利的维护皇权的一部分,可笑的是至今很多人在解释心学的时候,还是尊崇的这个路数,像这类人的讲学,基本上完全没有看的必要。然而由于心学本身的真理性和包容性,导致修行心学的人,来自于各个阶层,其中有各级官吏,也有贩夫走卒,嘉靖“大礼仪”事件长达十五年的争斗中,其中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但是两派之中都有学习阳明心学的人物,还有像创立泰州学派的大弟子王艮,更是特殊,这些人有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主张,但是皆修行心学。可见心学思想的深邃,它有一种超越性在里面,在中国,另外还有这种特性的学说,就只是马克思主义了,也正因为这种超越性,它是不被皇权所容的,要容,则必须修改,必须阉割,那么它也就必然要丧失生命力。

26、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27、最后,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心学的蓬勃发展,信众遍布大江南北,虽然在当时王阳明的学说并不被主流认可,甚至遭到了当朝势力的多次打压,但王阳明心中坚定的是,跟随自己的良知行事,他的良知告诉他这件事是对的,他便去做,没有必要和其他学说一争高低。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态,王明阳能够山崩于前而不改色,始终掌握内心的主动权,成为一代圣贤。

28、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29、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30、实际上,这正是心学的特点,因为真正的哲学,它是以解放人,滋养人,引领人为目的的,而不是要束缚人,规训人,指定人为目的的,真正的哲学给人力量,让人自我觉醒,是反诸求己的,但是这种哲学就不利于组织,不利于统治,不利于进行说教,也就是说它没有一个教条的东西告诉你这么做,这么想,就会一定怎么样,因此这样的哲学必须要保持思想的活力,这就要求它必然是有教无类的,但与此同时这种哲学的学习难度也是非常大的,你必须要真正诚实的对待自己,然后去理解它,如果只是学几个术语,搞几个名词,那你搞不好就万劫不复,有些人甚至转过头来生气,大骂心学,认为这种东西忽悠人,道理就在这里。

31、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32、 曾经有人向马祖禅师请教如何修行,马祖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这个人感到不解,其他人也是这样做,他们和你一样用功?

33、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34、为了让弟子们深刻理解他的心学,在赣州时他写下了《大学问》一书。《大学问》是心学入门课,是王阳明从心学的角度重新解释了儒家经典《大学》。他在《大学问》中说:“良知是件法宝,使用它不需要任何繁琐的程序,也不需要任何咒语,只要你按它的意思行事,就是最好的使用方式。”这是王阳明告诉我们的一个终极真理,用王阳明的话说,这个道理不是我告诉你的,它其实就在你心中:天下一切事,都是你良知的事。

35、人生启迪:「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36、只要我们能够守住自己的“本心”,不为外物所动,

37、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38、牌出的多的了,就有人会写总结,告诉别人如何出牌,这样又限定了一帮人在固定的范围内出牌,人生的丰富性和偶然性就是这么来的。但是你注意到了,这不代表你的牌是无限的,即便是有限的,依然可以营造出现在这样的丰富世界。

39、解析:先生这段开示是讲念头实战的,我一直对念头实战的内容格外看重,因为道理可以说得很对,但最终的检验还是断念实战!念头入侵时,就看你怎么办?断不掉,就被邪念附体,身不由己而破戒。禅宗方面讲到断念,也提到了如猫捕鼠,要有猫那样的警觉性,一定要做到念起即断!先生在《传习录》里还讲到:“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40、对朱熹不予置评,本题单论王阳明老先生。首先本人对阳明先生极为钦佩。阳明先生堪称大儒,但他却一辈子都在儒学的漩涡中挣扎,非常痛苦,因为他看透了儒家思想的缺陷性和严重性。

41、(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42、上文我讲了,是性格或者说本性,导致了这个必然。如果你相信了这个。你首先发生的第一个改变就是:我是通过行为来测自己的本性。

43、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因此民国时期陈复开始提出“心灵儒学”做出注解。儒家的学脉自清末已经全然中断,西学东渐的过程里,中国儒家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时称新儒学。

44、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

45、(解读)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知是行的开端,行则为知的完成,二者互为始末。一件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后,才能体悟其中顺、逆的切实情境。

46、(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47、用言论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48、观察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是开化的第一步,也是所谓悟道的第一步。每个读我这篇文章的人并且能有所收获的人,我相信都有这样的人生时刻,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仿佛成为一个局外人可以观察自身。

49、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50、下面,颜小二将简单和各位介绍一下王阳明心学的部分精髓理论“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然后再向各位简单叙述一下阳明心学的这些精髓给我们带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即“许多时候,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希望可以给各位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王阳明心学精髓之一“心外无物”之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说到王阳明心学精髓,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知行合一”,但是,想要更为深刻地体会“知行合一”的内涵,颜小二还是建议各位先对“心外无物,心即理”以及“致良知”有一个初步了解,再去品味“知行合一”,收获会更大一些。

51、不过,注意,这样还不够,还要上一个保险栓,这就是开头我说的王阳明早就想到了,因为万一你的性格里面,有不利于人类整体的恶呢?这就是“背叛之学”的由来,有的人天性是恶的,他不知道,读了心学,开始安然作恶。比如上面所讲的,假设你明明有这个能力救助这个乞丐,但是你就是不想给,因此不给,更有甚者以此为乐。那怎么办呢?就要格物,要从别人,社会,自然规律当中去吸收善的,也就是对整体人类包括自己有利的性格,这就叫做为善去恶,这类性格,我们通常叫做品格,比如古时候特别喜欢从竹子身上去吸收它的这种品格,坚贞、刚毅、挺拔、清幽——就是竹子的品格,你看一个恶人,也可以具有这种品格,一点问题都没有,比如最近上映的复联灭霸就有这个品格,坚贞、刚毅、挺拔、清幽——最后一人独坐看夕阳,一个品格不落下。当然这种所谓竹子上的品格,他也是一种拟人的思考,总而言之,人可以从其他人其他物身上,吸收一些性格,也就是品格,从而导致自己的行为发生改变,从而走向整体向善的道路。

52、 回来之后,小和尚问师父,我们出家人不是不近女色吗?老和尚说,我早就把她放在岸边了,你却还背在心里。

53、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王阳明南下广西的路上,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接待。在江西广信,他的弟子蜂拥而至,就连远在贵州的信仰者都跑来向他求教心学大义,由于弟子太多,有些人还见不上王阳明的面;到了当年平定宁王的南浦,曾受他恩惠被解救出水火的老百姓也都簇拥着他,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只因百姓们想看一眼他们的人生导师;到了南昌城,前来的百姓近乎疯狂,未经当地政府同意,就自发地带着水果和刚出炉的主食,出城列队迎接王阳明。

54、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根据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谤、称誉、侮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要这致良知没有片刻停息,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动摇。

55、王阳明对此的修正是“心无体,宇宙的是非即是体”一切外在现象都是内心的体现。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王阳明和基友旅行,一个朋友指着岩石里的花树问:“世界上没有什么,所以花树在山中开落,与我的心有什么关系?”王阳明回答说:“当你看不到这朵花时,这朵花和你的心会一起死去;你来看这花的时候,这花的颜色一会儿就明白了;我知道这朵花不在你的心外。”

56、人生启迪: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佛家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王阳明的花与我心同在,推而广之就是天地万物皆与我同在,一心之中,可存天地宇宙、生万千气象。一切,只看你心的大小、悟的浅深,良知的大境界,本来与外物无关;心,自是万物主宰。心兵不乱,万事从容。

57、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58、(解读) 心作为客观存在的主体,本来无善恶可言,是本来空灵清净之物。善恶是与人的意念同时出现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动,人只要心动,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现善或恶。当善恶已经存在的时候,分清善恶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恶,这就是良知;如果不分孰善孰恶,就是没有良知。如果我们有良知,就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只为善,去掉恶行。

59、  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60、黄奇帆:人生和事业就是一场不断的重组...(附新书推荐《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61、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62、王阳明认为,人不仅要认识“知”,更应当以“行”去实践“知”,只有把“知”“行”统一起来,才称得上“善”。

63、  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64、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65、  王阳明心学精髓真理不在书本上,就在我们的心中

66、孟子认为,人人有良知良能,这个良知良能就像是我们的四肢一样,先天地存在我们的内心。在宋程朱理学之后,王阳明在陆九渊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理论影响下,王阳明在历经人间的无数的艰难险阻之后,在茫茫大荒的贵州龙场悟道,开创了他的心学理论。

67、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68、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69、(解读) 同朋友相交,一定要相互谦让,这样就会获得好处,而相互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

70、这四类性格,又分别被心、意、良知、格物所指代,这就有差别了,现在我们重新代入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71、释义: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72、万历年间,阳明入孔子庙,进入官方正统,也需要对阳明的学说进行儒学谱系的规整,你不能游离之外,到底处于儒学哪个位置要掰扯明白,所以知行合一这里面的实践色彩就起到了很大作用,也就是通常理解的,只是知道那还不行,还要去行动才可以之类的说法,并将此作为对儒家的发展而存在。

73、(解读) 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反躬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74、格物致知的来源?格物致知,这个词来自《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词,被统称为八目,纲举则目张,它们是《大学》的八个重要的词眼、条目。《大学》中的八目,基本概括了儒家的三观,并给出了成为“圣人”的方法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说的是对自身道德的存养,齐家、治国、平天下,超乎了个体,将个人道德外延,进入到家庭、国家、天下等更大的维度上。从个体到世界,从个人道德至天下大德,一步步地递进,儒家思想藏不住政治的野心。

75、  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76、(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77、 顺其自然地做下去,那些让你寝食难安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

78、  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