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啦网 > 名言 > > 正文

刘备死前想杀了诸葛亮【文案92句分享】

刘备死前想杀了诸葛亮

1、「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2、一个人辛辛苦苦得到东西,自己珍惜都来不及。是不会给诸葛亮的,他所说的这些话,最主要的就是让诸葛亮感恩戴德,突出他对诸葛亮信任。诸葛亮这个人最容易受到别人的感动了,本来自己想要在乱世之中隐居的,但是刘备三顾茅庐,多次的去拜访诸葛亮,就是死皮赖脸的跟着诸葛亮。

3、刘备也很听话,因为实在是想办大事,需要高明的人指点。

4、以上介绍了刘备自己的主要思想,那么说刘备有杀诸葛亮的想法有从何而来呢?其实自古帝王多有多疑的毛病,只不过每个人的轻重程度不一样罢了,有句老话不是说“伴君如伴虎”吗?从这句老话中也可以体会出来,古代的帝王们性格颇多古怪和多变,一句话或一件事闹不好,早上带着脑袋去汇报工作,中午可能就身首异处了。咱们再看看当时刘备是怎么给诸葛亮托付后事的,刘备他老人家对诸葛亮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刘备死前想杀了诸葛亮)。

5、正是君权极度集中和强化的后世,再难理解秦汉风骨的豪迈爽朗,因此《三国演义》才把诸葛亮丑化成了一个符合后世认知的兢兢战战、忧谗畏讥之臣。

6、这或许是最好的结果,但诸葛亮永远是现在人们心中的诸葛亮,刘备也永远是那个刘备。

7、曹操在郭嘉的辅佐下,成功打败了袁绍,平定了乌桓地区,最后一统北方,成就了自己的霸业。郭嘉死后,曹操率军在赤壁之战大败而逃,战败之后他曾表示倘若郭嘉还在,自己也许就不会战败,由此也说明郭嘉对曹操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8、诸葛亮是神机妙算的,他已经能够预料到很多事情,就连蜀国的灭亡他也是了解。但是他一直都在尽心尽力的辅佐刘备,却没想到刘备对自己有这样的考验。从话语上他已经是感到知足了,所以痛苦的流涕,说自己一定不会当皇帝的,要好好的辅佐后主。(刘备死前想杀了诸葛亮)。

9、于是清代那个被一些无良文人吹嘘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就公然质疑过“白帝托孤”,蔑称「三国人以谲诈相尚,鄙哉!」可说此人甚至不及晋武帝司马炎的眼光。

10、陆逊也看穿了刘备的意图,回信道:吓唬谁啊?你还老刘呢?都被我烧焦了,嘴却挺硬。有种你就来,“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让你有来无回,看你还敢嘴硬!

11、如果刘备赢得了天下,他最可能诛杀这两人,诸葛亮心知肚明!刘备要诛杀的这两人,既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关羽、张飞、赵云,而是马超、刘封!其中马超年轻、有声望、不受刘备信任,刘封有继承权、为人刚猛、不够聪明,等到刘备死后,这两人都会对刘禅产生巨大的威胁,所以刘备临死前,一定会把这两人带走!

12、曹魏将领张郃率军到达街亭时,立即下令,让人将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包围起来,此时马谡居然还没有意识到危险,他认为从山上往下冲更为容易,便命令士兵全力出击,但都被张郃挡住了。不仅如此,马谡的水粮都被张郃给断了,就算他打算坚守于山头,也无法支撑很久,没过几天便军心大乱。张郃找准机会,集合所有部队发起总攻,蜀汉士兵溃败如山倒。

13、但是这段话还是给诸葛亮很大的影响。诸葛亮和刘备在这个马将军的用还是不用之间纠结了许久。而且这个将军还是有自己的才华的,不然诸葛亮也不能如此的看中他,但是刘备一直觉得这个将军只适合纸上谈兵,并不能真正的在战场上起到有益的作用。所以刘备就因此对诸葛亮起了疑心。所以两人在这个事情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刘备因为这个事情,难免会对诸葛亮产生负面的情绪。

14、魏延故意闯入诸葛亮大帐,故意扑灭诸葛亮的主灯,这一点,姜维是看得明明白白的,所以姜维立马拔剑,想要杀掉魏延!

15、说实话,有时候看诸葛亮和魏延两个人的事情,真的是剪不清理还乱,这两人的性格,确实是不好一起共事的,早晚得出问题!只是可惜了蜀汉大业……

16、《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当时刘备驻屯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④三往,乃见。《三国志》说得很清楚,就是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想让徐庶叫上诸葛亮一起来,但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大才,不能随随便便呼来呼去,必须亲自前往去请才行。

17、刘备叫诸葛亮来到床边,首先责怪自己没有听丞相之言,导致惨败,说丞相才华是曹丕的十倍,一定可以复兴汉室,如果说阿斗没法辅佐就取而代之,诸葛亮一听吓得立即表达忠心,而诸葛亮说话时,刘备一直在观察其一举一动,一旦说错话便会直接杀死。

18、刘备自从出道以来,身边的人才其实并不多,与曹操根本不在一个级别。曹操身边聚集了一众文臣和武将,而蜀汉后期能够排上号的也只有诸葛亮一人。刘备的运气不是特别好,先后得到徐庶和庞统,一个被曹操挖走了,一个在入西川的时候死了,导致后来大权全部落在了诸葛亮手中。

19、再比如说一件更具有代表性的事情,那便是汉中守将的确定。汉中作为北伐的前沿阵地,也作为蜀汉的门户,其战略位置非常的重要,那么派谁去防守就是一件需要仔细斟酌的事情。当时关羽在荆州,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以刘备喜欢用老人的思想,一定会选择一直跟随他的张飞作为汉中太守,再不济也得选择黄忠和马超。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刘备居然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魏延作为汉中太守。张飞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更是破口大骂,表示不服。但后来,魏延大破雍凉的郭淮,没有让刘备失望,这也从侧面佐证了刘备的识人之明。

20、从表面上看,也许就是这样,但是,这已经是刘备临死前说的话,如果诸葛亮没有明白刘备的意思,或者说诸葛亮有篡位之心,刘备说出这样的话,不是给了诸葛亮篡位的借口吗?刘备都在临死前了,就算试探出诸葛亮有二心,他还有精力再换一个托孤大臣吗?

21、阿斗再也不能外出捉蝈蝈,实在憋得难受,就把皇位禅让给了诸葛亮。

22、其次,从诸葛亮这样一个智者听了这话的反应是“浑身出汗,泣拜于地”,可见当时的情境也确是杀机四伏,所以诸葛亮做出了这样及时的表态。

23、出于礼节,诸葛亮应该回访才是,可诸葛亮没有哦。

24、马谡失街亭后,到底有没有回来想诸葛亮请罪呢?历史上有几个不同版本记载,马谡的确是失街亭后死了,但他有三种死法:

25、此时曹操还是汉臣,而刘备是刘皇叔,曹操若无故杀刘备,朝庭中肯定会有人站出来反对,很容易给自己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26、如果“自取”之说,真是刘备的权术,那他可真是逼着诸葛亮走上夺权且名正言顺夺取皇权的路子了,这绝对是最差劲儿的权谋了。刘备若真怀疑诸葛亮夺权,临死要做的是事情,只能是架空诸葛亮,而不是给予他如此大的一个承诺,却对他的实际权力没有做任何的减弱反而加强。因为诸葛亮要不要夺权,完全在于他自己想不想夺权和自己有没有实力,不会掌握在一个死人手里,更不会受制于这死人临死前的一句话。

27、刘备临死前,李严与诸葛亮都是托孤大臣,目的就是不让诸葛亮一人把持朝政,然而诸葛亮却不喜欢这样的感觉,以李严办事不利为借口,将李严贬为平民,从此李严退出了政治舞台。其实当时诸葛亮让李严在天气不佳、道路难走的情况下负责押运粮草,就是想要借机搞掉李严这个政敌。李严被贬之后,一直等待着诸葛亮重新启用自己,没想到一直到诸葛亮死,也没有等来这一天。

28、而诸葛亮死之前便对这一员颇具才干的将领有所顾忌,担心自己死后没有人能够制服他,于是在临终之前便嘱咐马岱和杨仪,自己死后便将魏延斩首。杨仪本来就与魏延不和,又因诸葛亮有此嘱咐,两人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最终相互之间争权,魏延战败被马岱斩杀,同时还被灭了三族,可惜一代将领未能善终,就此死去。

29、当这个皇帝为了夺权,实际上做了破坏帝国统治秩序、危害帝国统治阶级利益的危险行为时,便理所当然成为帝国公敌而被废除,如霍光废刘贺例。

30、除了上面的一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诚信。古代人都是非常讲究诚信的,答应的事如果没有做到,他就会被人用唾沫星子给淹死了。所以即使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诸葛亮也只得用心扶持,就这样忠厚老实的就将诸葛亮和刘禅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也为刘禅扫清了障碍。

31、他已经严重透支,且年岁已高,之前完全是靠毅力,咬牙挺到了曹丕和孙权开战。故而刘备这一放松,就意味着生命进入最后的时刻了。刘备也清楚意识到了这点,于是连忙让诸葛亮,从成都赶紧过来。

32、在当时的蜀汉,诸葛亮作为文臣之首,地位无可动摇。而经过两次大败,其他的人才基本丧失殆尽。如果想把蜀汉延续下去,只有依靠诸葛亮。

33、讲真没有人比诸葛亮更了解刘禅了,亮经常想:“刘备如此英明伟大的人物,怎么生下一个如猪如狗一般蠢的儿子。“种下龙种,生下一只跳蚤。”他要是我家的儿子,我tmd把他掐死。”这不是诸葛亮的气话。刘禅确实让人失望,丞相让他向东他偏向西;丞相让他撵狗他偏赶鸡;丞相让他远小人近贤臣,他偏和“不是东西”的太监黄皓称兄道弟。在丞相心中,刘禅就是一个叛逆少年。

34、同时,以诸葛亮的才智,刘备岂可敢于如此试探诸葛亮,他敢试探,诸葛亮岂能窥不破。看一下司马懿是如何装疯卖傻,躲过曹魏威胁的吧!诸葛亮窥破了刘备的试探,就算前期有君臣相知的道德感,到这时,岂不瞬间解体。

35、丞相病入膏肓,临死前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引自《三国演义》随后,丞相给后主刘禅去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信中大概意思是:等棺材到了成都后,你千万不要把我下葬到成都,你命四个壮汉抬着棺材一直往南走,等绳断时下葬即可。

36、在《三国演义》里,张任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忠勇之将,不但设埋伏射杀了庞统庞士元,而且单挑张飞,也丝毫不落下风,跟张飞交手两次,都坚持十余回合不败,最后还把张飞包围,要不是赵云及时出现,张飞那次就危险了。

37、等刘禅怒气消了静下心来一拍大腿说:“坏了,没问这几个人到底把丞相埋在哪里了!”刘禅后悔不迭,可是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38、幸好,刘禅论才智虽仅算平平,却谨遵父训,亦是具备充分的自知之明。终诸葛亮一生,谨以父事之,满足于做一个礼仪性的天子,丝毫没有任何争权意图,确实不负刘备和诸葛亮对他“气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的好评。

39、刘备:“哦哦,我糊涂了,平时一有事就习惯了喊丞相,询问如何是好。现在关键时刻,他居然掉链子,我这是真的要死吗?”

40、诸葛亮准备设置七星灯为自己祈禳,只要七天内主灯不灭,那么诸葛亮就可以增寿一纪。为了使得主灯不灭,诸葛亮让姜维在大帐外设置了七七四十九个甲士护卫,阻挡外人进入,除了姜维和两个小童搬运物资,其他人都不能进入大帐。也正是在这么严密的防护之下,主灯安全地熬过了六天。可就在第七天时,魏延却突然闯进了大帐,扑灭了主灯,导致诸葛亮功亏一篑,自此,诸葛亮命绝,再无回天之力!

41、当初刘备可是辛辛苦苦打上了江山,28岁了还在卖着草席,日子过得非常的辛苦。带着他兄弟关羽和张飞一起去闯天下,经历了无数次战争,最后才取得了成功。曾经也被人嫌弃过,看不起,遭受过白眼,还带着一个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汉室宗亲的名声。你说刘备会这么甘心的将所有辛辛苦苦得到东西,给诸葛亮吗?

42、刘备若统一天下,最有可能诛杀的人中,第一个便是马超!原因主要有三个!

43、权力这玩意儿,其实并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自下而上的!刘备之所以能够称帝,成就大业,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有一批支持他的兄弟,人家信服他,所以才愿意听从他的命令。而这批鼎力支持刘备的人,就包括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统御下属,对外扩张,靠的就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些人,若是把这些人除掉,谁来帮他稳定天下呢?

44、诸葛亮被刘备授予军权的另外证明在于刘备死后,刘禅登基继位,当时整个蜀汉出现了大面积的反叛,荆州已经被东吴夺了,雍州有大部分还在曹魏手中,而益州九个郡就有四个发生了反叛。

45、第四种,才是最大的可能,最符合给顾命大臣的最高权限,并且这种权限也只能授于一人,而不是授给所有顾命大臣,否则各选一个皇子,马上分裂。这也符合诸葛亮表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示忠心的逻辑。自兴废立就是严重忤逆,前有董卓,后有司马氏兄弟,都被天下声讨,遗臭万年。有先皇遗命,就有了合法性,即笼络孔明忠心,又给刘禅巨大压力,相扶治国,又相互制约,也是极高明的帝王术。

46、按道理说,刘备的这个安排,明眼人都能看懂,刘封不傻,他应该也能看懂刘备的意图,所以只要他足够聪明,一直呆在军队中老老实实干活,别想皇位,他也是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的。但问题就出在,刘封这个人不够聪明,在襄樊之战时,他竟然不听关羽的调令,最终导致关羽身死!

47、正如汉制,相府属官需视丞相为君、州郡属官需视牧、守为君一样;蜀汉各重要官员,为诸葛亮以丞相和益州牧的名义去任命,是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8、刘备临终前,有没有想过要杀死诸葛亮,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通过刘备的为人,以及帝皇莫测的心思,应该动过杀念。诸葛亮的声望与权势在蜀国已经不亚于刘备,刘备死后,他不怎么成器的儿子刘禅被定了“扶不起的阿斗”的标签,肯定压制不住诸葛亮。有点担心诸葛亮夺权。所以他以退为进,临终前,名言,如果阿斗扶不起,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如果诸葛亮当时表现出真要取而代之,刘备可能会下杀手的。

49、刘备并没有完全信任诸葛亮,他让李严为副就是证据。

50、从此诸葛亮到底埋在哪里谁也不知道,本来他想12年后转世为人,到最后却成了孤魂野鬼。

51、诸葛亮主灯被扑灭后,他自知命不久矣,于是开始交代后事!他先把自己平生所学、所著交给姜维,然后找来了杨仪,并交给杨仪一个锦囊,告诉杨仪,他死以后,魏延必反,要杨仪按照锦囊所给的方法干掉魏延!这里,其实就是诸葛亮给的第一个提示,他其实早就知道暗害他的人就是魏延。

52、诸葛亮听到这里,再也忍不住了,流着泪说:“臣当效忠主上,竭尽股肱之力,辅佐幼主,至死不渝!”刘备令左右草拟诏书给刘禅道:“我死以后,你们兄弟要像侍奉我一样侍奉丞相,视丞相为父!”然后又口嘱刘永、刘理,令二人千万记住。说完便昏迷过去,不过几天,便撒手归天,死时63岁。那句“若嗣子刘禅可辅,则辅之;如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的含义可联系他一生表现,我看可不是什么临死良心发现,觉得自己儿子不行想让诸葛单干。

53、据《先主传》和《诸葛亮传》记载,刘备死前,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并让尚书令李严为副。刘备还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于曹丕十倍,一定可以治理好蜀国,完成我没有完成的遗命。我那个孩子呀,有用你就辅佐,如果没有用,你就取而代之。”

54、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让诸葛亮出山后,诸葛亮便对刘备死心塌地,鞠躬尽瘁帮他对付最大的敌人曹操,并且诸葛亮也说服吴王达成了抗曹的协议,虽然曹操这个人精通军事,可是面对刘备这两个大军事,可是头疼的厉害,并且孩子啊赤壁之战中险些葬身火海。

55、很多人认为,刘备如果得到了天下,肯定会杀掉诸葛亮、关羽、张飞,因为杀功臣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似乎非常多,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嘛。天下都统一了,还留着关羽张飞这种猛将干什么?天下都统一了,还留着诸葛亮这种谋士干什么?不如一股脑的杀干净,给刘禅创造一个更好的统治环境!

56、可能当时谁也没想到,赵云不但救了张飞,还给刘备抓回来一个大舅哥——吴懿的妹妹后来成了蜀汉“穆皇后”“皇太后”。

57、这里没有说,司马徽提前为卧龙凤雏做过广告。

58、章武二年(222),刘备率4万大军东下攻吴,为关羽报仇,遭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 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是为"白帝城托孤”。

59、寄人篱下的刘备,早已英雄气短,对曹操构成不了任何威胁,正如曹操所说“实在吾掌握之内,吾何惧哉?”因此,曹操没有必要去杀刘备。曹操不需要杀刘备在许昌,刘备伪装的很好,让曹操觉得不需要杀刘备。刘备故意天天在后园亲自种菜,不过问门外之事,连关羽和张飞都被其伪装所骗,而经常去劝说刘备要留心天下大事。此事被曹操的眼线汇报后,曹操半信半疑。

60、诸葛亮死的时候54岁,死因是积劳成疾。到达积劳成疾而死,可见诸葛亮付出了多少的心血,结果一番心血付之东流,难怪诸葛亮死前含泪说出“悠悠苍天,何薄于我!”这样的话。

61、若以刘备奋斗一生到终点,只为营营苟苟如何割据一方,以国家州郡传及子孙为私产;以为他和诸葛亮的不懈努力,仅仅是为了维护刘氏一姓去代代不易当皇帝做江山的权利,其实反倒是将他们的志向格局看得太小了。

62、此时的蜀汉内部,关羽、张飞、等铁杆已经逝去,那些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刘备在临终前,为了自己儿子刘禅顺利接管权力,心里是想过除掉位高权重的诸葛亮的。

63、从人性恶的角度来看,刘备这句话体现了帝王心术。是在试探诸葛亮的忠心,毕竟制衡诸葛亮的还有李严。诸葛亮就算想自取,一时间也没这能力。稍有异心,怕是当场人头落地。

64、从人性善的角度来看,刘备也是有可能认同天下有德者居之的理论。大争之世刘禅的仁主潜质怕是难以立足。事实上,诸葛死后,刘禅处理内部矛盾的态度也是太过平和。沉迷安乐只不过是一种表现而已。

65、此外他还多次跟随诸葛亮北伐,其间创下了非常显著的功绩,后来也曾多次请诸葛亮让他统领一万兵力,兵分两路前去攻打关中地区,最后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然而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允许,魏延也有些心生不满,认为自己的才能没有机会得到完全发挥。

66、至于后来的马谡失街亭。那只是出乎诸葛亮的预料罢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北伐大战,其中的一个小战役。甚至可以深究一下,不排除诸葛亮让马谡背黑锅顶罪的意图。

67、而刘备嘴上说着自取,实则也给诸葛亮上了个警告,让赵云保护好自己的儿子,如果诸葛亮反了的话,赵云就可以有理由做掉诸葛亮了。但诸葛亮只要不傻也不会自取,首先没有正当的理由和合法性,就算成功了,到手的也是一个烂透的国家,还要背上千古的骂名,实在不划算。

68、但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哦,三顾茅庐的时候,再不朝面就说不过去了。

69、诸葛亮是怎么死的?魏延心知肚明,姜维看破不说破!正史中的诸葛亮,死于劳累过度,而演义中,诸葛亮其实是死于魏延之手的。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70、当只有区区几百年历史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都成了大众印象中的君臣法则时,

71、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就对诸葛亮说了这句话,大家一直以为这是刘备对诸葛亮信任,却从来没有想到这其实是刘备在给诸葛亮的一个考验,如果诸葛亮敢答应的话,他必将死于乱刀之中。

72、许昌是曹操的大本营,兵多将广,人多势众,并且防守严密。刘备则无兵无卒,只有关羽和张飞在身边,四周都是曹操的眼线,根本无法有所做为。

73、评价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功过是非,同样是以如周公、霍光一样的摄政君主为标准,而绝不仅仅是如管仲、萧何、王猛等良辅大臣为标准。

74、是以白帝城托孤,名为托孤,实为禅让,刘禅仅仅继承了蜀汉皇帝的名号,诸葛亮才是刘备真正属意的实际继承人。

75、刘备临终,如果诸葛亮没有去送别,这就说明诸葛亮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必定是一个提前版的司马懿。

76、而且经过夷陵之败,蜀军主力损失殆尽,而魏吴对蜀汉又是虎视眈眈,可以说内忧外患。而蜀汉内部派系林立,人数最多的益州集团刚刚归附不久,人心不稳,刘备依仗的荆州集团在夷陵之战中损失惨重,而且失去荆州以后也是后继乏人。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可以选择托孤的人选可以说除了诸葛亮之外已经没有任何选择,他即使真的不信赖诸葛亮,此时也别无选择。

77、刘备赞许的点了点头,还是忧虑地说:“此事不能大意,不能再出现云长的情况啦。”

78、曹魏时人说雄心壮志,动不动就是斩“权、亮”之首。吴国和蜀国缔结两国盟约,盟书里直接就写上“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而不提刘禅半语。

79、公元223年,在永安待了两年的刘备终于熬不住了,常年征战留下的后遗症让其病情恶化的很快,诸葛亮等一行从成都匆匆赶来,在龙床之下,他开始与刘备对蜀汉的未来做最后一次讨论,首先就是继任者的问题,这一点毫无疑问,他只有刘禅一个嫡子,然后就是关于人才队伍的任用问题,当他向刘备推荐马谡时,刘备摇了摇头:'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当听到这样的回答,诸葛亮心里惊了一下,但其还是不露声色,继续讨论其他的事情。

80、蒋琬在那时候的曹娥当中才华横溢,影响力赫赫有名,他既没有主要表现出忧愁的模样,都没有喜形于色,言谈举止如同平时一样,臣子因而对他十分尊敬和敬佩。延熙年间(238年),后主刘蝉下诏称:命蒋琬担任主教练驻防汉中市,和吴国产生掎角之势,趁曹军辽东兵乱而找寻机会征讨三国魏国。没多久又任命蒋琬为宰相,第二年担任lol大司马。延熙二年(239年),诸葛亮率军征伐辽东军伐公孙渊,后主命蒋琬驻守汉中市,与孙吴夹攻曹军。

81、而诸葛亮是何等聪明之人,他怎么会不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所以诸葛亮只能对蜀汉忠心耿耿、对刘禅尽心竭力的辅佐。

82、突然有一天,诸葛亮从床上一跃而起,处置了李严,软禁了阿斗,把阿斗变成了罐子里的蝈蝈。

83、诸葛亮扶柩回到成都,埋了刘备没多久,就着手到处平叛,再加上曹魏又兵分几路要进攻蜀汉,甚至当时的东吴政权都已经在蠢蠢欲动。

84、当时,让刘备揪心的事情还在后面,孟达害怕刘备怪罪自己对关羽见死不救,孟达就投降了曹丕,曹丕自然喜出望外。

85、于是,曹操想借煮酒论英雄来试探一下刘备,在两人喝酒过程中,曹操故意问刘备:“使君,请问当世英雄是谁?”刘备把当时的各方势力都罗列出来,如袁绍、刘表等,但都被曹操一一否定。

86、诸葛亮前后5次出师北伐,在小说中被称为“六出祁山”。公元228年,诸葛亮下令让赵云和邓芝故布疑阵,真正的10万大军由他自己亲自率领前往突袭祁山。在安营扎寨后便要遣兵布将,此时大将马谡主动向诸葛亮提,由出他去踞守街亭。在场的其他将士都表示反对,于是马谡立下了军令状。

87、刘备之所以如此试探、警示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确实很有才能、计谋。在治国施政、用兵征伐、知人善任等方面能力很强,这的确对蜀汉、对刘禅有利,这一点是不用质疑的。然而同样也因为诸葛亮的能力太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刘备心里多少会觉得诸葛亮对刘禅还是存在着威胁、隐患的。

88、而刘备临死前也只能相信诸葛亮,毕竟放眼整个蜀国,没人有诸葛亮的名声和实力,只能托付于他,总比好过在蜀汉刚交到儿子手里就被灭了。而诸葛亮也没让刘备失望,很快平息了内乱,增强国力,继续完成刘备未到达的目的。

89、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要选择守护街亭的将军时,魏延、赵云等人请缨前去,但诸葛亮却偏偏让马谡去了,提拔他做先锋,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马谡不停王平的劝告,自作主张,结果战败,失了街亭。

90、第是试探,若诸葛亮点头答应,从屏风后涌出几十个刀斧手,把诸葛亮当场砍为肉泥,不足为奇。江山、皇位、儿子与一个能臣比,哪个重要?没那个皇帝选后者。对有野心又有能力又授实权者,趁早除掉。

91、第一个问题就是:刘备有可能会让诸葛亮取代刘禅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