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啦网 > 名言 > > 正文

囫囵吞枣【文案55句分享】

囫囵吞枣

1、(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2、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3、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4、(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囫囵吞枣)。

5、或许是一阵风雨的洗礼,才使心与心之间的碰撞更为清脆响亮,更为晶莹绚丽。

6、4)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7、学问二字,学是学,问是问。要多问,不可再囫囵吞枣了

8、约束不了风所以连呼吸都很小心翼翼,记忆像是装上了风铃,越是安静越是清脆。

9、咦?是谁在说话?这么清脆悦耳动听?是一只神奇的白猪

10、5)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11、门诊医生在询问病史过程中,老太告知近来饮食都比较干净规律,也没有吞食过异物;而初步检查中发现,老太右下腹局部有明显的压痛与反跳痛。于是医生让老太接受了CT检查,CT报告显示“小肠梗阻,乙状结肠局部管壁增厚”,怀疑有肿瘤占位或者异物。于是张老太被建议住院治疗。

12、学生们:嗯,这个梨真好吃,水灵灵的。还是大枣好吃,又脆又甜。

13、(释义)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14、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

15、(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16、6)像他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虽然成效可能较慢,总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好。

17、要把文章写好,让语句通顺流利,首先要造好句,因为造句能力既是遣词用字能力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写好片段作文的基础,所以造句的重要性是非常高的,千万不能忽视。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而段落则是由句子组成的。造句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基础,而要想造好句,就需要对词汇有一定的积累,对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理解。

18、“囫囵吞枣”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可笑,它告诉我们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认真学习,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才会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囫囵吞枣的意思及成语故事5(出处)

19、从前,有个人说:“吃生梨对牙齿有好处,但是会伤脾;吃红枣对脾有好处,但是会损害牙齿。”

20、窗外摇曳着紫色的风铃,像你清脆在耳边的声音。我说对你的爱已经远去,你会不会也相信。

21、(语出)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22、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23、出自:宋·朱熹《朱子全书》:“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24、(造 句)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

25、(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26、(辨析)~和“生吞活剥”;都可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同在于:①~偏重指作学问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偏重指生搬硬套。②“生吞活剥”还可形容吃东西时的状态;~不能。

27、意思是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

28、                             

29、                            

30、他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31、(示例)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32、(释 义)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33、爷爷坐在我面前,和蔼可亲地对我说:“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囫囵吞枣乱干一通。”

34、母亲节绘本《掉落的礼物》3D镜面绘本:不可思议的彩虹

35、10)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36、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37、(翻译):如果知道底下有人,就细嚼慢咽的吃,如果不知道底下有人,就把整个枣都囫囵咽下去。

38、客人:诶,诸位同学这是在吃水果吗?让我看看……嗯,梨子,大枣。

39、19)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是走马观花。

40、(出自):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41、(用法)用来形容读书不认真。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42、16)学习不认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是一种要不得的学习态度。

43、老人又说道:“吃枣呢,正好与吃梨相反,吃枣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也不行,因为吃多了对牙齿有害。”

44、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45、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了一会,就得意地说:“我明白了!以后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伤牙齿,亦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却难了,囫囵吞枣,怎么受得了呢?”

46、术中发现,在张老太小肠中段,有一个尖锐的东西已经刺破了肠壁,并在那里形成了炎性包块,与周围的肠管组织黏连起来。就是这个东西让张老太出现了小肠梗阻与腹痛。这个东西是一枚坚硬的枣核!

47、(辨析)~和“生吞活剥”;都可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同在于:①~偏重指作学问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偏重指生搬硬套。②“生吞活剥”还可形容吃东西时的状态;~不能。

48、(妙语点拨)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首先,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而应该把要学的知识彻底理解,再认真去掌握它、应用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缺乏思索,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对知识灵活运用。再有,倘若人们囫囵吞枣,很容易卡在喉咙,上下两难,甚至危害生命。这告诉我们,做事情时,不能一味地求快,乞求一步登天。有道是欲速则不达,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方能规避风险,把事情做圆满。

49、小朋友们,这个囫囵吞枣的故事虽然可笑,但是它带出的道理确是意味深长的。

50、 有一次,他在介绍生梨和枣子的功用时,说道:“吃生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对人的脾脏有害处。吃枣子则恰好相反,对脾脏有好处,对人的牙齿却有害处。”旁边有一个人听了之后,马上自作聪明地说:“我倒是有一个好办法,既可以收到生梨和枣子的功效,又可以避免它们的害处。”

51、旁边有人听了这话,疑惑地问到:“那么枣子怎么吃才好呢?”

52、爸爸讲的故事我不是很明白,只能让我囫囵吞枣的了解了一些清脆的意思和近义词反义词造句(中文):清脆

53、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54、学习不认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是一种要不得的学习态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