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啦网 > 作文素材 > > 正文

司空见惯【文案37句分享】

司空见惯

1、(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事情等很普遍

2、17,孩子们对于每日在眼前司空见惯的东西容不得有丝毫改变。

3、刘禹锡感叹不已,当即作一首《赠李司空妓》,吟诵道:

4、随着信用卡的大量普及,对许多人来说,不管自己是否有现金支付能力,立即就把想要的东西拿到手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司空见惯)。

5、在美国,P2P网贷平台在整个交易流程中仅作为一个信息中介而存在,投资者主要依据借款方的FICO信用评级分数对投资者进行信用评估,平台对投资活动不进行担保。

6、习以为常,习是从哪里来的,还是你自己的,是你司空创造出来的,所以学习是什么,学习的本质,是自我学习。自我学习的过程,就是你不断认识、不断了解、不断使用自己的过程。我原来写过,人这一生,就是在研究自己的使用说明书。

7、(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8回:“吴用见说,大笑道:“不足为奇!”

8、面对家长的接送,我不屑一顾,早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

9、刘禹锡担任苏州刺史时,当地曾任司空的李绅仰慕他的名声,邀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作陪。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在酒席上做了一首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意思是说,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让歌妓作陪)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他却觉得是断肠刻骨之痛,不能不大发感慨。据说李绅为表明自己并非贪恋女色之徒,很快将歌妓送给了刘禹锡,但刘禹锡的诗却流传开来,李司空的个人作风问题也就成了历史定论。

10、(出自):汉·扬雄《法言·渊骞》:“日闻所不闻,见所不见。”

11、28,教育学家杨东平在其博客里曾说,虎妈教育方式在国内可谓司空见惯,这种教育之道在很多方面颠覆了教育学的基本价值理念。

12、自来水和卫生厕所的普及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统计,中国中西部地区的自来水未普及率都在四成以上,青海与河南的未普及率高达3%和4%。而卫生厕所的普及程度也并不乐观,中部与东北地区的卫生厕所未普及率多在三成以上,而贵州、内蒙古等西部地区的未普及率甚至在六成左右。

13、自从发明涡轮喷射引擎以来,飞机做超音速飞行,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14、(司空见惯的近义词):屡见不鲜、见怪不怪、数不见鲜、习以为常、不足为奇、家常便饭、无独有偶、层出不穷;

15、提到国内P2P网贷平台“跑路”,人们的反应不再是之前的质疑、震惊、愤怒,而是变得司空见惯。而起步更早的美国P2P网贷,却很少见到“卷款跑路”的现象,尽管美国P2P网贷市场没有国内火爆,但却能够长期保持平稳发展。

16、这些你司空见惯了的标点符号,蕴含了我对人生的理解与追求。

17、(反义词)前所未有、与众不同、触目惊心、天下无双、独一无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旷古未有、绝无仅有

18、其实人生便像是是平日司空见惯的`太阳,它日复一日地遵循着东升西落的轨道。

19、反观东部,生活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也并非尽善尽美。如河北的自来水与卫生厕所的未普及率均在三成以上,广东与山东的自来水普及程度也并非人们想象中那样高。事实上,除去北京、上海和江浙等少数省市,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都还没用上自来水和卫生厕所。当不少中国人去日本抢购智能马桶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根本都没见过马桶。

20、就像是,你要作画,需要一张完全空白的纸,你要看电影,需要完全空白的一个屏幕,你要编程,需要一个完全空白的输入框。现在,每一个生命,要自由编写自己的生命故事,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有一个空无的存在,可以确保每一个生命意愿,都录入了这个空无中。生命意识,在空无中自由的创造,这个就叫做司空。

21、对于现实中太多所谓的爱情,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22、后来就用“司空见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的事物。司空见惯的故事司空是从西周就已出现的古代官职,它具体管啥呢?《后汉书·百官志》说,凡国家有大建设、大活动,都归司空管。司空的职责几经变动,到唐朝就成了一种崇高的虚衔。但能得到这一虚衔者,无不历尽宦海沉浮,见惯世面。

23、前美林财务分析师SherylLiu对新浪科技表示,在美国,P2P网贷行业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严厉监管,其复杂的透明化披露手续、高额的保障金、巨额的注册成本、繁琐的流程……都是P2P行业难以逾越的屏障。

24、“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此方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看,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司空见惯四字成语典故篇2成语释义:指对某些事情表现出很常见的样子,不觉得奇怪。

25、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26、(司空见惯的反义词):绝无仅有、鲜为人知、盖世无双、少见多怪、千载难逢、闻所未闻;

27、(释义)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28、苏州刺史,是刘禹锡的自称,跟白居易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如出一辙。

29、如果说这只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接下来的事情让我有些愤怒。

30、我猜这里面有误会,或者有文化差异也不好说。总之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句“中年女子”就能在女性群体中引发骚动,戏谑是表象,焦虑才是内核。中年不该对应年富力强、成熟稳重什么的么?怎么当主语是女性的时候,仿佛就有了“人老珠黄”、“没有希望”的潜台词了呢?其实也不意外,跟流行的偏见挺一致的嘛。看起来再无妄的情绪背后,都有难以撬动的现实土壤,这当然不是女性矫情。新媒体欣欣向荣,嗨点难以捉摸,本来没什么特别的词汇、事件、人物,都可能不小心就火了。南昌市委组织部长江晓斌,在内部讲话里跟机关干部职工唠了唠磕,一不小心就唠火了。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怯怯的、弱弱的”,提醒公务员要顾及家庭。咦,也没什么特别的嘛。大白话都能火,倒也不难想见。这主要跟不好好说话的官场风气有关,可能还因为,大白话不做作,单刀直入一记棒喝,那些平时藏在花活儿里的道理就全出来了。比如有官员劝诫干部不要太自以为是,因为干部们“种地不如农民,搞经济不如老板”。这就是现代政府职能定位的常识嘛,只不过老有人不长记性而已。说话在哪儿都是门艺术,但也不全然是修辞的事,更重要的还是回归常识。云南某旅游官员写了首阴阳怪气的“诗”,暗讽那些揭露云南旅游负面新闻的记者是“苍蝇”,只看得到“偶偶”出现的“几个坏人”、几只有缝的蛋,心态不阳光。拿腔拿调也就算了,小学水平的文字功夫咱也不歧视,可就一条,乱象屡屡曝光那是真真的,这“偶偶”和意外,也太司空见惯了些吧?也不知道心中要有多少阳光,才能驱散它们所带来的阴霾。几天前,又一起伤医事件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回中招的是南京的一名肝移植大夫。这里的“又”字该加个着重号。现如今伤医的新闻几乎都没法上头条,仿佛大家都见怪不怪了,这怎么也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该有的现象。对于看多了医患纠纷报道的旁观者而言,南京这大夫的遭遇还是有些令人吃惊:行凶者是个号贩子,受害的医生训斥过他,导致他没赚成60块钱的黄牛费,于是他惨遭毒手。60块钱引发一场血案,感觉稍作加工就是篇小说了。去年有媒体统计过一年多的时间里发生过的伤医事件,数据结果颇让人意外:大部分伤医事件都和医疗效果没关系,诱发暴力最多的,竟然是“提出优先看病、加号的要求未得到满足”。面对这么个情况,你能说些什么呢?世界那么大,奇葩那么多么?似乎不论什么时候,每谈及针对医生、法官等群体的暴力事件,最后的结论永远都是,体制一团乱麻。这种思路合乎逻辑,却也未免有些大而化之,仿佛不合理的制度面前,谁都是无辜的。看到错综复杂的制度之前,我更倾向于把目光投向更朴素的道理。有人因为60块的不义之财打医生,有人因为没办法加塞打医生,在这里,基本的是非都已经失效,目的就是一切,实现不了,便自然滑向报复的逻辑。或者说,暴力的作用,也不仅仅是“报复”,更像是在维护一套早已颠倒的是非观念。某个领域的怪现状,多少都是社会固疾的镜像,还真不仅存在于某几个领域。“意外”频频发生,追根溯源还是底线失守。如果欺骗、钻空子、占便宜司空见惯,守规矩就会显得“不可思议”。在正常的语境下,医生斥责号贩子,拒绝别人享受“特殊照顾”,不过是维护秩序而已,但却侵犯了隐形的病态秩序。同理,旅游景点坑蒙拐骗的“偶偶”,如阴影一般挥之不去,只能说明混乱的秩序早就长结实了,正常的市场规矩反而被驱逐。“意外”司空见惯,总不是无缘无故的。有个高中生最近感动了很多人。他在假期打工送外卖的路上,不小心撞到了路边的一辆宝马车。即便很慌张,少年还是没逃避,他给车主留下一封道歉信,把打工得来的300多元钱夹在了信里,还带着小伙伴打扫了事故现场,因为怕碎玻璃扎到其他的车。

31、你的自我学习到了什么程度,你对自己的认识到了什么程度,那决定着你认为自己是谁,这就是自以为是。自以为是,这四个字,如果你把“以为是”三个字拿掉,那才只剩下纯净的自己。以为是,包含两方面,一是以为常,二是以为真。

32、这个成语来自刘禹锡的诗《赠李司空妓》,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司空指当时的诗人李绅,职位为司空,相当于明清两代的尚书。

33、从健康入道,破除医学上的文字相,开启健康智慧!

34、见怪不怪( jiàn guài bù guài )

35、(示例)这些都是小事情,不足为奇,不过偶然想到,举例而已。

36、形容某类事物或某种现象经常见到。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