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解读(54句文案)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解读

1、而王阳明则主张心即理,他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根据王阳明的说法,没有心,也就没有理。心是宇宙的立法者,也是一切理的立法者。

2、  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3、王阳明的心学是在陆九渊宋明理学中心学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就的。

4、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5、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6、《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许修生养心立德就是从当下开始,从每一件小事开始着手。活在当下每一刻,时时省察自己,做好当下能做的事情吧。以最好现在等待未知的未来。(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解读)。

7、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8、(解读) 可贵之处不在于没有过错,而在于能够在犯错之后虚心接受并改过。人都会犯错,但一定要善于改过。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

9、(解读) 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10、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11、第二次是王阳明传承弟子更加“有教无类”,但更进了一步,连贩夫走卒也能根据心学让自己心灵进步,依据心学的方法和道路寻求幸福,不再因为客观的环境而困扰。

12、真心诚意想做王阳明心学的信徒,好好生活,好好做人,听到自己内心善的声音,听从自己内心的良知召唤,也就够了。

13、(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14、王阳明提倡的“良知”说是一个严格的生命体,它包含敏锐的道德感知,也包含道德批判,既有道德的好恶之情,也有道德的法则。

15、释文: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而收摄不住。

16、换句话说,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是将人自我修养拔高到了“人之本性”的高度,这里的“知”,是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而“行”,不仅要求的是具体行为,更囊括了指导“行为”的“念头”。某种程度上说,王阳明的这种观点,也有批判“心口不一”、“口是心非”、“伪善”等行为的意味。启发: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从阳明心学汲取能启发当代人为人处世的智慧,颜小二想说,我们能从王阳明“心外无物”及“知行合一”中了解到,“山花”之所以是“山花”,是我们的“心”赋予了其意义。推而广之,他人的中伤、埋怨,甚至是侮辱,之所以可以对我们造成伤害,在于我们“赋予”了外部世界相关人和事的“伤害”意义。

17、  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18、再者,日本本土没有先进的学说,当时所能接触的最好的就是阳明心学了;

19、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王阳明南下广西的路上,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接待。在江西广信,他的弟子蜂拥而至,就连远在贵州的信仰者都跑来向他求教心学大义,由于弟子太多,有些人还见不上王阳明的面;到了当年平定宁王的南浦,曾受他恩惠被解救出水火的老百姓也都簇拥着他,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只因百姓们想看一眼他们的人生导师;到了南昌城,前来的百姓近乎疯狂,未经当地政府同意,就自发地带着水果和刚出炉的主食,出城列队迎接王阳明。

20、(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21、首先,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前半生的人生轨迹,一个性格跳脱的年轻人,如何坚定论道决心,悟出知行合一的真妙。从求知到悟道,这个过程坎坷多磨,内心和现实备受冲突。他经历过当众廷仗、下狱待死、流放南蛮等等挫折,最终悟出“知行合一”的真谛。

22、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云游,见到一个妇人要过河,河水湍急,妇人过不去,在河边急得团团转,老和尚看见之后,二话不说,就把她背了过去。

23、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24、  我已超脱了得失荣辱,只是还无法超脱生死。

25、王阳明提出了很多理论,有“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最后还概括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说到底,还是以致良知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26、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27、王阳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被公认的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者。其生平事功与学术思想,一向受到各界的重视与研究。近年来,阳明心学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迅速普及,大有成为当代“显学”之势。

28、点题:这个世界不欠你的,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29、(解读) 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反躬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30、 世上没有后悔药,沉溺于往事中后悔自责,只会让人们错过更多的美好。

31、“心学”作为中国哲学体系中的瑰宝,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讲心学源流,要从阳明大师上溯到孔孟。从孔子的仁学、孟子的良知说、庄子和禅宗的心学以及儒学大师陆九渊的“心即理”,一路下来,到王阳明集其大成。孟子开掘了心学,阳明大师对孟子的心性所立之处体会甚深。我读《传习录》,觉得字字句句都在讲孟子。孟子讲“良知”,阳明讲“致良知”。阳明认为“致良知”之教是儒家的真法门,简易明白,只是沉埋了很久,现在却又重新发现了。他说:“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可见孟子对中华文化塑形的作用何其大也。阳明大师说:“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

32、  王阳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被公认的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者。其生平事功与学术思想,一向受到各界的重视与研究。近年来,由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同志的多次阐论,使阳明心学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迅速普及,大有成为当代“显学”之势。

33、心即理,是说,每个人,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本性其实是是善良的,内心只有天道至理。

34、“养心莫善于寡欲”“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省察克治,当有戒惧慎独之心。农家丢失了鸡犬还知道去找回来,丢失了善良之心却不知道去找回来,多么可悲呀。

35、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感化。这就是慈悲。

36、良知是心之本体,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37、 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38、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39、释文: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来磨练自己,只有多做事,多历练,有意识的进行磨练,吸取经验,从而做到安静时情绪稳定,遇事时情绪也能保持稳定,既“静亦定,动亦定”,方能成事。

40、《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他的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等。近代日本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得益于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最重要的推手,就是王阳明的阳明心学。就如梁启超所言“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人称王阳明是“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在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41、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42、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43、王阳明人生的最后两年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一方面,他的心学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信徒之多引人咋舌;另一方面,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已经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

44、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更关注的是他人。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的是自身的良知。

45、“知行合一”就是字面意思,通过格物明白了事物的规律和道理,要按照格物获得的道理采取行动,内心里的道理要和行动统不能偏离。

46、  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47、“人有建功立业的心没有错,但千万不要把这种心当成常态。我们应该时刻格自己的心,心如明镜,物来则照,不要刻意去追求。你把自己锻造成一个良知光明的人,这种机会总来找你。况且,我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传播心学,让天下人知道圣学法门,相比而言,建功立业就成了副业。”

48、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49、  《王阳明的人生智慧——阳明心学百句解读》是一部解说阳明心学名言名句的通俗读物,其出版目的在于向广大读者深入浅出地介绍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与箴言警句,使读者对“阳明心学”有个较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并提高自己修、齐、治、平的能力。

50、曾多次应邀到日本、新加坡、韩、美、德、澳等国及港、澳、台访问、讲学。著有《黄老之学通论》《儒家哲学片论》《吴光说儒》《国学新讲》等专著、文集,主持了《王阳明全集》《黄宗羲全集》《马一浮全集》等多部古籍整理,主编了《阳明学研究丛书》及二十多部论文集,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并在国内外作了200余场学术讲座。

51、王阳明的心学语录,诸如“致良知”、“知行合一”、“身之主宰便是心”、“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等,成为号召干部群众修身立德、治国理政讲话之“用典”文本,这足以说明阳明心学不是僵死的学问,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意义的鲜活文化,我们应当深入发掘并加以发扬光大。

52、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53、治国方略上的区别。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而王阳明则主张“心即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