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老子名言名句及解释带出处(45句文案)

老子名言名句及解释带出处

1、(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4、(解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躬自:自己。“厚”后省略了一个“责”字。责:责备,要求。

5、(指的是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近期的事情就会多有忧虑,可理解为,人一直没有长远的考虑,那忧患一定近在眼前。)

6、您爱不爱“名”?您好不好“财”?您对生命如何珍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你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为它所累。(老子名言名句及解释带出处)。

7、(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8、(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9、(千里大堤,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10、“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塞住出口,关上门径;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傅佩荣)这句话老子也重复过,可见他很看重这种与世沉浮的生存姿态。我们说“与世沉浮”只是一般字面意义上的,实际上老子所理解的圣人或者入道的人有道而人不知的,他们的不被知只是世人看不出来罢了。其实,圣人也罢,俗人也罢,“和光同尘”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11、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2、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13、“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1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15、《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16、(解读)出自《慎子 逸文》慎子曰:“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治水者,茨防决塞,九洲四海,相似如一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说的是法律、法规、法令、法度、法治源自于人类的进化,并非空洞无物,天外来客,所以人们要学会使用法律法规知识治理家庭、单位、国家,使其顺势为昌,扬长避短,循序渐进。

17、(翻译讲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18、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1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0、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老子《老子》

2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2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23、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器,器物。希,无。大象,事物的本原。道,规律。大器物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制成,宏大的声音会超出人们的听觉范围,事物的本原没有具体的形状,规律十分隐蔽,以至无法名状。

24、(感悟)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6、呦呦①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2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8、(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2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0、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31、博学之,审①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②行之。

32、这句话的意思是,“重大的仇怨经过调解,一定还有余留的怨恨,这样怎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傅佩荣)这是讨论解决怨恨的办法。一旦结上怨仇,其在双方心理上的影响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经过调解,只是将显性的情感障碍变成隐性的罢了。怎样才能彻底消除呢?这也许是与人生存相始终的一个话题。只要是人,心理上的所遗留的恶劣感觉便不会轻易的消除,或者说补救的代价是无法预测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本着宽和的心态,在交往开始的时候,就控制导致结怨的因素。

33、好(hào):喜爱。前“恶”(è):缺陷和丑恶。后“恶”(wù):讨厌,憎恨。

3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3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7、(解读)出自2009年7月11日《人民日报》社论。在处置乌鲁木齐5事件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工作作出重要的部署,人心思定谋发展,人心思治求幸福。这是民心所向,不可违逆。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继续阐明这一民族团结发展的论断。解释:人民向往安定的生活谋划发展,百姓思考怎么治理得到幸福。

3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39、(翻译讲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40、“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41、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42、“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4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44、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