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自相矛盾的意思解释(34句文案)

自相矛盾的意思解释

1、出处:《韩非子·`说难》“ 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出自):战国韩非《韩非子·难势》: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3、不能被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4、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5、释义:矛:长矛,进攻用的武器。盾:盾牌,防御用的武器。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抵触。

6、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自相矛盾的意思解释)。

7、(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之:                  

8、韩非(约前280-前233)新郑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9、反义词:并行不悖、天衣无缝、滴水不漏、顺理成章。

10、本文写了一个卖盾和矛的人自夸他的盾任何武器都穿不透,又自夺他的矛什么东西都能穿透。当别人问用他的矛刺他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便无法回答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过分夸大其词,更不能自相矛盾。

11、揭示道理: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12、他卖盾时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卖矛时说:“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他这样叫卖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盾和矛,吸引人们来购买。

13、 (解释):格格: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14、  以                回答。

15、楚人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诚信,自吹自擂,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的人。

16、(黑色)的墨水瓶 (静静)地交叉 (灿烂)的阳光

17、(出自):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王兰泉》:“先生从征九年,虽羽书旁午,然磨盾之暇,马上吟咏,穷庐诵读,无一日废也。”

18、(出自):南朝沈约《宋书·徐谌之传》:“赍传之信,无有主名,所征之人,又已死没,首尾乖互,自为矛盾。”

19、例句: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20、或⑪曰:“以⑫子⑬之⑭矛,陷子之盾,何如⑮?”

21、出处:战国·《韩非子·难一》:“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2、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23、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24、天衣无缝,汉语成语,拼音是tiānyīwúfèng,意思是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破绽或漏洞。

25、 (解释):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26、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27、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28、交叉—(交错)突然—(忽然)飘动—(飘荡)

29、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30、“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31、(黑色)的墨水瓶 (静静)地交叉 (灿烂)的阳光

32、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33、《自相矛盾》通过讲述楚人卖盾和矛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