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为什么要进行哲学批判(精选99句文案)

一、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

1、无产阶级宣告现存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的身上,即无产阶级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无产阶级对正在形成的世界所享有的权利和德国国王对已经形成的世界所享有的权利是一样的。德国国王把人民称为自己的人民,正像他把马叫作自己的马一样。国王宣布人民是他的私有财产,只不过表明私有财产的所有者就是国王这样一个事实。

2、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3、“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价值取向本身是彻底的,而当下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者没有把理论讲透彻、讲鲜活。有的对d的创新理论掌握得不系统不深入,讲起来照本宣科;有的重形式轻内容,只追求热热闹闹,不追求入脑入心;有的关起门来讲理论,大道理讲不透,小道理讲不清,歪道理驳不倒。理论大餐要“好看”,也要“好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政课才能“有温度”、“有情感”。

4、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5、但文明的递进却是人类自我纠偏完善的——此是黑格尔此论不足处。

6、这个逻辑也是一般认为马克思思想看法观点,从这个逻辑出发,很多问题都得不到实际上的解答,如果单纯的是这样的话,就会引入另一种逻辑,也就是从政治之后的看法,从政治(无产阶级的解放)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了。显然这里没有考虑更为丰富的意蕴,影响了后来的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但是在讲到列宁哲学时,尤其是《国家与革命》实际上列宁的整个逻辑都是建立在整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之中的。如果说马克思是从宗教批判——哲学批判——政治批判整个逻辑,那么列宁则是国家批判——哲学批判——政治批判。所以在两个逻辑比较之中,马克思的宗教批判转变为了列宁的国家批判,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阐发出如下的观点:

7、马克思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的一篇导言。写于1843年10月中至12月中,载于1844年2月《德法年鉴》上。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卷、第二版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8、费尔巴哈对宗教进行人本主义的批判,同时又把思辨哲学看作是宗教的理性表达方式;施特劳斯和鲍威尔还处在宗教哲学立场。

9、的确,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隶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宗教中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10、如果说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是世俗基础,那么对宗教的批判就可以对世俗基础的批判。

11、半夜实在热起来了,想起去年的一些事情。我说我的论文在提及晚期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实际上是借鉴和吸收了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那个老师一脸惊奇和诧异,就像见到了什么出奇的事情,否定性的说这是你自己的想法吗?这不符合他的看法和观点,但他不知道的是早在10年前,鲁克俭老师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与恩格斯谢林与启示之比较》一文中已经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因此我的原来对那个老师喜欢不得了的好感热爱从此全无。后来对黑格尔与谢林的关系中我也能一窥我这样的思考,因为实在是理论有了差异,这个世界是参差的。

12、有个学派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为今天的卑鄙行为进行辩护,把农奴反抗鞭子-只要它是陈旧的,祖传的,历史性的鞭子-把每个呼声宣布为叛乱;历史对这一学派,正像以色列上帝对他的奴仆摩西一样,只是表明了自己的过去,因此,这个法的历史学派本身如果不是德国的历史产物,那它就是杜撰了的德国的历史。这个夏洛克,奴仆式的夏洛克,发誓要凭他的期票,历史的期票,基督教德意志的期票来索取从人民心上剜下来的每一磅肉。

13、那末,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到底在哪里呢?

14、马克思认为对宗教批判的根据,从费尔巴哈那里来的。

15、在文革的时候就有“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到王炯华的“毛泽东与李达的交往”又有:“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从事‘武器的批判’,直到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李达则继续笔耕、舌耕,致力于‘批判的武器’,终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家。”

16、其实我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物关于他们对黑格尔哲学路径思考的梳理,主要是想说明一点:他们都是黑格尔哲学中最容易阅读的著作出发,之后则是疯狂热爱黑格尔哲学,站在了黑格尔哲学立场上,但又由于他们本身对于黑格尔哲学并不是通过黑格尔哲学的核心著作来理解的,而是通过黑格尔哲学的学生们的文本普及还有黑格尔哲学中一些较为简单的著作中所开启的哲学出发点,因此并未触及黑格尔哲学的核心与真谛,导致了他们对黑格尔哲学并不是直接性的整体把握,而是交互性的接续理解,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他们关于黑格尔哲学或者是德国哲学的理解是一场动态性的活动。

17、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18、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法律观向唯物主义法律观转变的重要标志。

19、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离不开哲学,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只有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才能获得解放。哲学是人的解放的精神武器,而唯物主义哲学才是人类最终解放的强大武器。

20、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在德国,只有从对中世纪的部分胜利解放出来,才能从中世纪得到解放。在德国,不消灭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消灭。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开始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二、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为什么要进行哲学批判

1、马克思揭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维护德国现存制度的本质,指出这种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的表现,论述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提出了“向德国制度开火”的革命任务。

2、启悟:厚云才能降大雨,真理才能说服人。坚持用真理说服人既是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是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为人。

4、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5、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德国过去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对者,那它就不会集中于自己本身,而会集中于只用一个办法即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上去。

6、这里指的是描述各个社会领域间的相互倾轧,描述普遍的沉闷和不满以及既表现为自大又表现为自卑的偏颇,也就是描述专以维护一切卑鄙行为为生的,而且自己本身也无非是一种以政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卑鄙事物的那个政府机构内部的一切。

7、1843年夏天,马克思写了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准备出版,于是在1843年末至1844年1月写下了这篇《导言》。

8、马克思在1843年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又在法哲学批判中写了导言。然而这篇“导言”后来却比《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还要出名和出彩,一般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具有非常强烈的赞美声音的,起码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第一篇阅读文本来讲,它是具有相当大的奠基意义的。

9、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10、在导言后面将要进行的探讨(也是对这项工作的一点贡献)开始并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其所以如此,只是因为这一探讨是从德国开始的。

11、就是说,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但是德国思想界的要求和德国现实对这些要求的答案之间的惊人的分岐,是否会同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以及和市民社会本身之间的同样的分岐一致呢?理论要求是否能够直接成为实践要求呢?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理想。

12、马克思的《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写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1844年2月文章发表于《德法年鉴》,是一篇探讨人类解放具体途径问题的文本。

13、利益的分争,是人类绕不开的话题——

14、马克思在1843年3月中—9月底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手稿,用唯物主义观点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作了全面分析,特别是对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

15、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中,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着重强调的有以下几点:人的本质归根结底并不仅仅是宗教的本质这种抽象物,更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6、但是,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17、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苦难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宗教中的苦难就是现实世界中苦难的歪曲的反应。要批判宗教,最彻底的做法是彻底的推翻颠倒的社会关系,推翻异化人性的社会制度。颠倒的现实世界一旦被推翻,宗教幻想的天国也就随之瓦解了。

18、原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19、不错,德国历史上有过一个引以自豪的运动,这个运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历史上都没有进行过,而且将来也不会仿造进行。我们和现代各国一起经历了复辟,而没有和它们一起经历革命。我们经历了复辟,首先是因为其它国家勇敢地进行了革命,其次是因为其它国家受到了反革命的危害;在第一种情形下,我们的统治者感到害怕,在第二种情形下,我们的统治者没有感到害怕。我们往往只有一度,在自由被埋葬的那一天,才在我们牧师的领导下,处于自由社会。

20、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

三、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理论意义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从理论上: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3、对于德国社会来讲,要政治解放就必须意味着两个层面:第现代国家的形成;第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4、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d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d的灵魂和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d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d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d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为引导广大团员青年从d的百年奋斗史中,更加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了解d的光辉历史,体认d的精神谱系,感悟d的初心使命,领会d的创新理论,传承d的红色基因,团团开设“青学马克思”栏目。向青年朋友分享马克思系列著作,敬请关注。

5、所谓“武器的批判”,是指通过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通过使用强制的手段来摧毁或压服对立的势力或个人,是一种比较粗暴的方式。

6、卢格评价说:“这篇文章的句子过于矫揉造作,章法混乱而又过于雕琢。但文章有一种把辩证法运用的过火的批判的天才。”

7、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8、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9、《导言》撰写于1843年10月中旬一12月中旬,1844年2月发表在马克思和卢格在法国巴黎编辑出版的《德法年鉴》上。

10、可见,其实就“踏上哲学之路”这件事来说,伟大的思想家其实与今天的我们没有太大的差异,一如许多读了点尼采的诗句和散文就此迷上哲学、从而选择为此献身的“中二文艺青年”——年轻的心灵向往崇高的事物是必然的,因为他们也意识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与人类历史上的崇高智慧产生共鸣,而他们表达这种向往的方式也由于其年轻而显得狂野不羁。从最开始的、片面地阅读伟大思想家的著作,迷醉于由此产生的片面的理解,如同邂逅美女一般的狂热眷恋。

11、他的答案是不可能:在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要扮演这个角色,就必要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在这个瞬间,社会亲如兄弟,汇合起来,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并且被看作和被认为看作是社会的总代表。

12、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13、如果想从德国的现状本身出发,即使采取唯一适当的方式,就是说采取否定的方式,结果依然是时代错乱。即使对我国当代政治状况的否定,也已经是现代各国的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的史实,即使我否定了敷粉的发辫,我还是要同没有敷粉的发辫打交道。即使我否定了1843年的德国制度,但是按照法国的纪年,我也不会处在1789年,更不会是处在当代的焦点。

14、疯子跟我说最近他要完成《法哲学原理》的解读系列文的更文,想请我来讲讲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方便行成一个互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因此我就打算,在开始之前就先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讲起,毕竟大家可能对它比较熟悉点。

15、当然我认为,恩格斯后来对黑格尔进行批判的时候,实际上是吸收和采纳了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的逻辑的,但恩格斯包括国内许多学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让我意外的是,国内鲁克俭老师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他的关于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与青年恩格斯的批判谢林哲学的后面写了一些与我相似的观点,恩格斯吸纳谢林哲学的观点进而反对黑格尔哲学,这令我二十三岁的年轻学生极为感动,很想与之好好聊一聊。疯子也跟我说他以后打算研究谢林哲学,我也是挺高兴的。我个人很重视谢林哲学,甚至于比黑格尔哲学还重视,因为客观性哲学很难读,尤其谢林和黑格尔可以说是关系非常密切了;但在现实里的个人关系来说,黑格尔从早期对谢林爱称到最后的不欢而散,这一点就让人感到有点遗憾了。

16、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为自己的哲学提出了明确的历史任务:“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17、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便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18、马克思认为不能从原本开始而应从副本开始,因为原本是社会现实,副本是表现社会现实的理论形态,即哲学。

19、阿伦特对此的评价并不高,认为马克思对现代的实证科学的研究导致了远离了希腊和雅典传统。就我自己是不赞成阿伦特的看法,对她也没有过多的好感和推崇,原因是读过她的许多书,很多概念很惊奇但不细腻。而马克思在此时法哲学批判时期仍然是人道主义的捍卫者,也就是从德国古典传统以来的逆反心态,从这境遇来看,通过无产阶级,历史也就能够意识到真正的人性的解放而实现哲学,因此便不是宗教能够实现解放,而是人的哲学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说出德国人的解放是人的解放,马克思并没有把德国人等同于古代社会希腊人的解放,而是更多的对法国高卢人进行赞誉,但同时法国大革命对古典政治和民主的推崇又是德国解放所需要的。

20、我自己认为,如果我们需要走出这个政治与国家关系的陷阱之中,应当考察一下之后马克思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看法。一个很精妙的比喻是这样“当雅典城遭到毁灭时,作为一个雅典人,泰米斯托克利斯(Themistokles),却劝说雅典人完全抛弃这个城市,而在海上,在另一个土地上建造新的雅典,而这个雅典是全新的。”这里泰米斯托克利斯就是马克思,而雅典就是古典哲学,尤其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哲学传统遭到了毁坏,马克思则从这里走出试图建立起以古典哲学传统的新哲学,这一点也就是后来反复提及的哲学转变。

四、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的价值

1、朗读者:政教师范201班谢佳萍

2、但是,既然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了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那也就是说它只分担了这一发展的痛苦,而没有分想这一发展的欢乐和局部的满足。一方面的抽象痛苦同另一方面的抽象活动相适应。所以有朝一日,德国会在还没有处于欧洲解放的境地以前就处于欧洲瓦解的境地。德国可以比做染上基督教病症而日形憔悴的偶像崇拜者。

3、要使人民革命和市民社会特殊阶级的解放完全一致,要使一个等级被承认为整个社会的阶级。社会的一切缺陷就必定会相反的集中于另一个阶级。一定的等级就必定成为引起普遍不满的等级,成为普遍障碍的体现。一切特殊的社会领域,就会被看作是整个社会的脏乱的罪恶。因此,从这个领域解放出来就表现为普遍的自我解放...

4、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就像马克思所说那样,他只是做了一些科学工作,为的是走出史前社会所进行的活动,而马克思恩格斯还有列宁等人对无产阶级的解放情有独钟,而大概同时期的恩格斯的通过《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也对资产主义社会进行了一种批判,他们最后的也都是站在一种无产阶级解放的观点和看法来推导出来的历史必然性。我自己这里需要举一个我自己的理解,也就是:

5、因此,既然德国的整个发展没有超出德国的政治发展,那末德国人能够参与现代问题的程度顶多也只能象俄国人一样。但既然个人不受国界的限制,那末整个国家就不会因为个人获得解放而获得解放。希腊哲学家中间曾经有一个是斯基台人,但这丝毫也没有使斯基台人接近希腊文化。

6、它认为目前的斗争只是哲学同德国这个世界的批判斗争,而没有想到现存的哲学本身就属于这个世界,而且是这个世界的补充,虽然只是观念的补充。它对对方采取批判的态度,对自己本身却采取非批判的态度,因为它从哲学的前提出发,没有超出这些前提得出的结果,或把别处得来的要求和结果冒充哲学的直接要求和结果,虽然这些要求和结果-假定是正确的-只有否定现存的哲学,否定作为哲学的哲学,才能得到。关于这一派,我们回头还要详细谈到。它的根本缺陷可以归结如下:它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可以使哲学变成现实。

7、“批判的武器”,是指一种正确的思想要为他人接受,划清真理和谬误的界线,只能论理和说服,这论理和说服就是“批判的武器”;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思想,理论而已。

8、可是,彻底的德国革命看来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困难。

9、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

10、《〈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著作,虽然它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但著作对黑格尔哲学的彻底清算以及一系列新观点的提出,标志着他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彻底完成”,踏上了创建自己革命理论体系的征程。

11、参考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学习经历,恩格斯青年时期到柏林大学当旁听生(这种事情我干过多次,譬如某大),蹭课,他跟青年德意志派关系很好,后来读了施特莱斯的《耶稣传》——这本书有浓厚的黑格尔哲学倾向,说耶稣作为历史具体的人物和基督教精神没有本质关系,甭管新约还是旧约都是神话。这个观点是具有无神论意义的。然后恩格斯就读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疯狂热爱黑格尔哲学,甚至于拿着黑格尔哲学匿名身份投稿批判当时黑格尔的死对头谢林教授。

12、马克思说:“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的表述。对这种哲学的批判,既是对现代国家和对同它相联系的现实所作的批判性分析,又是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势的坚决否定,而这种意识的最主要最普遍上升为科学的表现正是思辨的法哲学本身。”

13、出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扩展资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

14、《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想。

15、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16、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

17、相反地,现代德国制度是一个时代错误,它骇人听闻地违反了公理,它向全世界表明旧制度毫不中用;它只是想象自己具有自信,并且要求全世界也这样想象。如果它真的相信自己的本质,难道它还会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并求助于伪善和诡辩吗?现代的旧制不过是真正的主角已经死去的那种世界制度的丑角。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在埃斯库罗丝的《被锁链锁住的普罗米修斯》里已经悲剧式地受到一次致命伤的希腊之神,还要在琉善的《对话》中喜剧式地重死一次。历史为甚么是这样的呢?这是为了人类能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我们现在为德国当局争取的也正是这样一个愉快的历史结局。

18、谢佳萍,系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级本科生。

19、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法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与英、法两国相比,德国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发育都远远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德国下层人民经受着来自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面临着反对资本主义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双重任务。

20、红色家书|邓中夏(第一期)

五、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包含了哪三个层次的论述

1、在18年上这个马哲史的课,我是很仔细去听的,但是并没有给我解答为什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与《国家与革命》的同质性,也同时得出了一个即宗教——哲学——政治批判结论,这个天真的结论影响我自己两年左右,也导致我在宗教批判—哲学批判—政治批判这个逻辑范式中,不断的溯源,追寻马克思的德国古典哲学源头,耽误了很多事情,尤其是我的生活受到了一些影响,更侧重于理论学习而非是事情。而对列宁哲学的批评实际上是都是站不住脚的,他们的问题是在于没有对列宁与马克思之间的同质性讲清楚而导致的,他们不理解列宁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看法与观点,但同时,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当中是否存在着空白呢?

2、意思是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3、1843年3月,马克思从社会退回到书房,开始进行历史研究,以解决《莱茵报》时期因现实与黑格尔理性哲学之间相互矛盾而产生的“苦恼的疑问”。1843年3月中至9月底,他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10月,马克思被迫离开克罗茨纳赫,他来到巴黎这个当时革命运动的中心,并很快和德法两国的工人群众和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之后,他开始考察工人运动,研究当时先进的政治思想,走上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便是马克思参加工人运动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首部著作。

4、马克思通过确定德国的历史来确定任务的,即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5、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6、其作用是既肯定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又使人们认清唯心主义的本质。有利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

7、根据上述一切,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8、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想,提出了在矛盾分析基础上“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唯物主义法学辩证法观,进而在法学本体论和法学方法论两个方面突破了黑格尔,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9、从实践上:无产阶级的形成

10、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任何奴役、实现人的解放的阶级,并论述了无产阶级和哲学的关系,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11、如果想从德国的现状本身出发,即使采取唯一适当的方式-否定的方式,结果依然要犯时代错误。甚至对于我国政治现状的否定,也都成了各国的历史储藏室中布满灰尘的史实。即使我否定了敷粉的发辩,我还是要同没有敷粉的发辩打交道。即使我否定了1843年的德国制度,但按法国的年来说,我也不会是处在1789年,更不会是处在现代的焦点了。

12、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媒体工作室

13、这种反对德国现状的狭隘内容的斗争,对现代各国来说,也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德国现状是旧制度的公开的完成,而旧制度是现代国家的隐蔽的缺陷。对德国政治现实的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的斗争,而过去的回音依然压抑着这些国家。这些国家如果看到,在它们那里经历过悲剧的旧制度,现在如何透过德国的幽灵在演它的喜剧,那是很有教益的。当旧制度还是有始以来就存在的世界权力,自由反而是个别人偶然产生的思想的时候,换句话说,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并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就不是个人的谬误,而是世界性的历史谬误。因而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

14、随导言之后将要作的探讨——这是为这项工作尽的一份力——首先不是联系原本,而是联系副本即联系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来进行的。其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这一探讨是联系德国进行的。

15、答:就在于形成一个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即形成一个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一个由于自己受的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阶级并不要求享有任何一种特殊权利,因为它的痛苦不是特殊的无权,而是一般无权,它不能再求助于历史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权,它不是同德国国家制度的后果发生片面矛盾,而是同它的前提发生全面矛盾,最后,它是一个若不从其它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并同时解放其它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是这样一个领域,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这个社会解体的结果,作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来说,就是无产阶级。

16、但也正如对一个女孩的喜欢停留于表面是不够的,要求锲而不舍地追求与深入理解,在那之后他才会看清更多。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定是出现了很多问题的,这一点当你敏锐思考到了,往后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就会发现,他们实际上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实际上还是有些不够深刻的,要不然就没有以后的发展了。所以有的学者坚持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的青年马克思万岁,这实际上是杀死了马克思主义,玷污了马克思之后的政治经济学创作,人毕竟不能一辈子停留于青春万岁而不去思考成人后的责任与担当;当然有部分学者认为政治经济学不是哲学,那这又错了,政治经济学是外在形而上学批判,属于哲学理论,内在形而上学就是以思辨理性为核心,自否性为前提的,形上意识逻辑体系批判。

17、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异化的社会原因。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18、正象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一样,我们德意志人是在思想中,哲学中经历自己的未来的历史的。我们是本世纪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本世纪的历史同时代人。德国的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继续。因此,当我们不去批判我们现实历史的未完成的著作,而来批判我们观念历史的遗着-哲学的时候,我们的批判恰恰接触到了本世纪所谓的问题所在的那些问题的中心。在先进国家是同现代国家制度的实际脱离,在甚至还没有这种制度的德国,首先却是同这种制度的哲学反映的批判脱离。

19、一切内在条件一旦成熟,德国的复活日就会由高卢雄鸡的高鸣来宣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