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大传简介一生【精选149句】

一、陈独秀大传简介一生

1、陈独秀一生创办了多种报刊,全面观察他的整个报人生涯,他所创办的报刊,在倡导科学与民主、宣传革命、号召抗日救国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给历史留下了绚丽的华章。

2、陈独秀生于1879年10月9日,章士钊说他是“怀宁旧家子”,其实据家谱记载,自独秀父亲陈衍中一代往上,陈家已有十二代人没有当过官了,主要以教书为业。但独秀的叔父陈衍庶中了举,陈家家道一度因他中兴。陈衍庶任奉天军粮同知时,正值日俄战争,战场正在他的管辖范围内,交战双方都需要马匹等物资,一些商人从蒙古一代贩运马匹到战区,陈衍庶乘机抽税,入自己腰包,从而积累起巨额财物,在奉天、安徽买房置地,在帝都琉璃厂开起古玩店。但在1912年,陈衍庶与英商做大豆生意被骗,大蚀其本,陈家家境从此走向低迷。

3、《每周评论》出版到二十五号后,他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而被捕入狱,李大钊也遭反动派通缉,不得不离京避难。《每周评论》改由胡适编辑。1919年8月31日,《每周评论》终被北洋军阀政府封禁。

4、如果你们处死我,你们将很难再找到我这样的人。事实上,打个玩笑的比方,我是受神灵委派附在这个城邦身上的,这座城就像是一匹良种马,由于身躯太大,容易懒散,需要牛虻蛰一蛰……如果你们听从我的意见,就会让我活下去,但是,我猜想,不久你们就会从瞌睡中醒来,听从阿尼图斯的话,一巴掌把我打死,然后再接着睡。

5、排版石石审核李丽丽宋荣欣

6、国民既风偃,字字挟严霜。

7、革命的火光在冲出一条血路的躁动中酝酿着,当蔡元培、章士钊、张继等积极侧身于暗杀事业的时候,陈独秀却体现出一份难得的冷静。如果说当年,他对于吴樾等人的暗杀行动在敬佩、同情之中持保留态度,成为共产主义者后,他对暗杀有了更清晰的反思。1923年1月31日,在《向导》周刊一篇名为《论暗杀暴动及不合作》的文章中,陈独秀写道:

8、毛泽东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谈及陈独秀:

9、在晚清急进的革命风潮中,晚清革命志士中、陈独秀的朋友中,许多人信仰无政府主义,在革命手段上,主张暗杀行动。谋炸清廷出国五大臣的吴樾与陈独秀有通信、面晤之谊。对于吴樾的暗杀计划,陈独秀曾表示:“要努力唤醒广大群众,起而救亡”,“同人等进行革命,要能谨慎而不懦怯,要有勇气而不急躁。”唐宝林先生认为,这表明陈独秀主张侧重于发动群众革命,不要急于进行个人的暗杀行动。但吴樾认为,在“革命时代”之前必有“暗杀时代”,前者难后者易,他愿“手提三尺剑……为同志诸君先鞭”,“留其难以待君。”

10、他们集中打击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思想基础的孔子学说,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他们还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1917年起他们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实际上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导中心。

11、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贡献

12、1915年6月中旬,陈独秀从日本到上海。9月15日,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期改为《新青年》,后移至北京。1920年1月,陈独秀南下上海,《新青年》一并重返上海。从这个时候起,陈独秀主要以上海为舞台开展革命活动。

13、1900年后,陈独秀在东北目睹“俄兵奸淫妇女而且杀之,地方老绅率村民二百人向俄官理论,非徒置之不理,且用兵将二百人全行击毙”,“中国人坐火车者,虽已买票,常于黑夜风雨中无故被俄兵乘醉逐下,或打死于车中华官不敢过问。”

14、“d史新传”系列将d史与新闻史相联结,探寻d史与新闻史之交汇点,设有“人物采撷”“名篇鉴读”等栏目,由华中大新闻学院“形象代言人”——新新和传传邀请师生d员,围绕我d历史人物、d报d刊历史沿革等,将d史故事娓娓道来……

15、同年底,陈独秀又回到安庆,与好友房秩吴守一等相商,创办一份《安徽俗话报》。吴、房二人积极响应,并议定陈独秀主编。安徽知名人士胡子承从中联络资助经费,并将社址设在芜湖科学图书社,承担发行任务。当时,芜湖没有印刷厂,他又和章士钊相商,所编报纸由章士钊交上海东大陆书局印刷。

16、如何来理解这位有着跌宕起伏、曲折离奇政治生涯的革命家,富有开创精神的思想家,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呢?上海人民出版社为你提供从不同视角出发的多种图书,多角度解读陈独秀如何以其旷世之才、书生之气和傲人风骨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留下巨大的印记和丰厚的遗产。

17、当年文字友,光气莽陆梁。

18、2021年影视剧中的陈独秀形象

19、“现在有了你们所刊行的《劳动界》,我们苦愤的工人,有话可以讲了,有冤可以伸了,做我们工人的喉舌,救我们工人的明星啊!”

20、4同一作者参赛作品不受篇幅限制,投稿一经录用,主办方享有免费使用权

二、

1、被押解到南京老虎桥监狱

2、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为庆祝中国共产d成立100周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特推出“d史新传”系列文章。

3、《小学识字教本》是陈独秀在南京老虎桥监狱中就着手编写的。从字面上看,容易被误解为是一本儿童识字课本,其实不然。它是拥有很高中西文化素养、特别是国学雄厚基础、博古通今的学术性力作,是总结我国几千年和他几十年来文字研究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它是“教本”而非“课本”,是有意为中小学教师普及国民文化教育提供教学蓝本,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实用性。以他自己的话说:“《小学识字教本》用处可大了,中国过去的小学家(研究《说文》的人),都拘泥于许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和注释,不能形成一个文字科学,我现在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想探索一条文字学的道路……我发现前人在这方面有许多谬误,我有责任把它们纠正过来,给文字学以科学的面貌……我要言人之未言。”

4、南京沦陷前,陈独秀与潘兰珍漂泊到四川江津,寄居在一个友人家里。陈独秀没有收入,生活十分拮据,蒋介石曾经派要员前来邀他担任国民政府劳动部长,陈独秀一口回绝,说:“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现在大敌当前,我不反对他就是了。”

5、陈独秀第一次到上海是1903年。因为在家乡进行反清活动,陈独秀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4月,陈独秀与张继、邹容剪了督学的辫子以后逃到上海,恰逢上海拒俄运动兴起。陈独秀在上海取经以后没有多耽搁,立即返回安徽策划拒俄运动。7月,陈独秀到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民国日报》,次年初返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1912年1月,陈独秀曾经为赈灾到上海。

6、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7、陈延年(左)陈乔年(右)

8、梁书鑫,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本科生低年级d支部预备d员。曾担任新闻学院团委组织部部长,现任新闻学院团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胡吉伟班”班长。曾获讲好华中大故事创意传播大赛三等奖、2020年校优秀学生干部、2021年校优秀共青团干等荣誉。

9、警醒全d牢记历史教训。在承认陈独秀功绩的同时,亲历大革命血雨腥风的毛泽东从未忘记陈独秀放弃d的领导权而使d蒙受的重大损失。1936年7月,毛泽东在陕北保安对斯诺说谈到大革命失败时,毛认为陈独秀应该负最大的责任,说他是一名不自觉的叛徒。“陈独秀的确害怕工人,特别害怕武装起来的农民。当时陈独秀是中国共产d的大独裁者,他甚至不同中央委员会商量就作出重大的决定。”

10、1927年7月离开中央。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d籍。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

11、对象中国公民、海外华侨华人能用汉语写作者

12、陈独秀很想站在抗日运动的前列,1931年12月5日,《热潮》周刊应运而生,这是他一生中所创办的最后一份刊物,他为之题写刊名,并在《发刊词》中说:“二十世纪是两种热潮的世纪,一种是广大的劳苦饥寒奴隶向一班寄生虫算账的热潮,一种是几十种被压迫民族向帝国主义算账的热潮……两种热潮之合流终要把全世界洗刷一新。”

13、“斩草风波”以后,陈延年兄弟被陈独秀接到上海,进入法语补习学校学习法语。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后,陈延年兄弟被迫开始独立生活。陈独秀每个月给他们兄弟的生活费仅10块钱,这点钱交了学费以后,所剩无几,兄弟俩不得不半工半读,自谋生计。艰难的生活养成了兄弟俩坚强的性格。

14、与“最强女团”——中国女排零距离|袁隆平、杨利伟、郎朗等倾情推荐

15、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对自己影响极大的人。新文化运动时期,毛泽东认陈独秀为“思想界的明星”,“其人者,魄力颇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毛泽东的这一看法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并没有根本改变。1936年7月,应斯诺之邀谈及早年经历时,毛泽东多次以尊敬的口吻提到陈独秀。他说,自己当时十分崇拜陈独秀和胡适所作的文章,“他们成了我的模范”。“当我在北大的时候,他对我的影响也许比其他任何人的影响都大。”

16、《新青年》在倡导科学与民主方面,作了开拓性的贡献。但是,却又有约在先,“二十年不谈政治”,况且它是月刊,出版周期长。于是,1918年11月27日,陈独秀在北大文科学长室召集李大钊、张申府、高一涵、高承元等开会,议定创办比《新青年》“更迅速,刊期短,与现实更有直接”的刊物,“这便是于12月22日创刊的《每周评论》。”

17、他是中国共产d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18、陈独秀撰写的《小学识字教本》,获得预付稿费2万元,对于一贫如洗的陈独秀可谓雪中送炭。未料书稿送审时,教育部长陈立夫要求将书名改为《中国文字基本形义》,陈独秀说:“一个字都不能动。”结果该书不能出版。家中无米下锅,潘兰珍说:“老先生,钞票没有了,动一动那笔钱吧(指2万元书稿费)!”陈独秀说:“那笔钱动不得,我不改书名,他们就不出版,就不动他们一分钱!”直到陈独秀去世,2万元分文未动,后来全部如数退还。

19、他俩居住在昌寿里的一间小阁楼上,夜以继日地工作,常常是衣履不整、蓬头垢面,朋友们便送给他们“天生乞丐”的雅号。《国民日日报》吸取《苏报》的教训,文字迂回,论调舒缓,但鼓吹排满革命的宗旨不变,故深受读者欢迎,有《苏报》第二之称。

20、“幸有艰难能炼骨,依然白发老书生。”陈独秀晚年的这两句诗,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晚年,他僻居四川江津,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全家的生活,除朋友和学生资助外,则以稿酬弥补。尽管他年老多病,仍要兼《时事新报》名誉编辑,每日为之撰稿,以微薄的稿酬,聊补家用。

三、

1、其实,中华民族的传统“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例子比比皆是。陈独秀在狱中秘密创作的七言绝句《金粉泪》五十六首叙事组诗,这在当时是一首反诗,陈独秀把这组当时不能公开发表、带在身边又不安全的“反诗”给了去探监的挚友汪孟邹保存。这首深刻揭露国民d当局反动本质、与《甲戌随笔》同样写于1934年的重要诗作《金粉泪》的手迹原稿深藏了20年,1953年由汪孟邹先生作为革命文物,捐献给了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前身——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附信说明来历,仅要了一张收据为证。20世纪末,《金粉泪》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2、上海是陈独秀革命活动的舞台

3、1991年,胡绳玉在《学术月刊》第11期发表了《中共d史人物传不能没有陈独秀》,指出:“陈独秀的一生,如果从他1900年参加反清运动算起,到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他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整整27个春秋,作出了比他的前辈、同辈都多得多的贡献。就是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在旧中国的泥潭中,陈独秀依然在趔趄向前,尽管步履蹒跚,有时踯躅,有时摔跤,但他毕竟没有当叛徒,没有做汉奸,没有作出丝毫有损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国格和伟大人格的事来。”著名d史专家廖盖隆指出:“总观陈独秀的一生,他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确实有点像俄国革命中的普列汉诺夫。我们应当宣传陈独秀的历史功绩,确认他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永远纪念他。

4、第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5、1920年11月7日,他在上海创办了《共产d》月刊,指派李达担任主编。他在发刊词中号召:“一切生产工具归生产劳动者所有,一切政权归劳动者执掌,这是我们的信条。”毛泽东读过这篇短言后,极为赞赏,他在给远在法国的好友蔡和森的信中说:

6、陈独秀一生著述颇丰,目前为止,任建树先生主编的《陈独秀著作选编》(共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最为全面,编辑说明中有简明扼要的介绍:从他的第一篇论文《扬子江形势论略》(写于1897年,是年作者18岁)开始,共选编了八百九十余篇;尤其是第六卷为音韵学文字学卷很有特色。至此,陈独秀著作的出版可以说是“毕其功于一役”。

7、6月6日,陈乔年被押赴刑场。陈乔年不知道,这就是他兄长牺牲的地方。一声枪响,年仅26岁的陈乔年倒在血泊中。

8、一审:胡欣瑜二审:邹佳炜

9、陈独秀在蒋介石背叛革命前离开上海,隐居武汉。陈延年牺牲的噩耗传来,陈独秀悲愤不已。回到上海后,陈独秀在家设立灵堂,并托人为儿子收尸。后来得知儿子被反动派乱刀砍死,蒋介石下令不让家属收尸。陈独秀痛骂蒋介石不仁,誓与蒋不共戴天。

10、石墙院位于江津市区西南约15公里的鹤山坪。这里山头众多,连绵起伏,是一处丘陵地形。石墙院所处山岗,遥遥凸起,视线开阔,可俯瞰四周景观。但这里很偏僻,途中很少有村舍,也不见行人。寥主任说,这里原本是江津贡士杨鲁丞的故居,因院落四周用条石垒成了一人多高的围墙,故被当地人称为“石墙院”。杨的后人杨明钦仰慕陈独秀之名,特邀他在此居住。

11、寥主任说,1932年10月,陈独秀以所谓的“危害民国罪”在上海被国民d当局逮捕,判处徒刑13年,羁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对于国民d当局罗织的罪名,陈回击说:“予固无罪,罪在拥护中国民族利益,拥护大多数劳苦人民之故而开罪于国民d已耳。”这是陈独秀对自己最好的辩护,也是他忧国忧民之心的表露。

12、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安庆)人。陈独秀一生曾经在北京、上海、安庆、日本等地活动,但是其毕生主要革命活动是在上海这个大舞台展开的。

13、关于《连语类编》等七种音韵学论著

14、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他是的主要倡导者之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也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

15、定价:280元2016年4月出版

16、陈独秀中国共产d的主要创始人之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领袖之一。他的言行和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变革和青年觉醒有着巨大贡献,甚至对当今的社会及青年,仍然有着巨大影响:

17、(作者系文史学者,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

18、1905年9月,《安徽俗话报》办到第23期便自动停刊。还有资料忆及,1906年夏和1911年12月,陈独秀还参与创办《安徽白话报》和《安徽船报》,只是未有确切的佐证,姑而存疑。

19、令人疑惑的是,唐宝林先生交给中华书局的是清样和手稿?还是清样稿?该书出版后手稿又流落何处?中华书局在2001年出版此书,至今仅十几年的时间,要把这两个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应该不是困难的事情。

20、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共产d早期组织。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陈独秀虽然没有参加会议,但因为共产国际的指示及陈独秀在中国共产d创造中的作用和地位,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此后,陈独秀连任五届中共中央总书记。

四、

1、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2、按1902年中俄签订的《东三省收交条约》,俄国应于1903年4月从东北撤兵,但其不但不撤,反向清廷提出七项新要求,企图独霸东北。陈独秀先后在上海、安庆组织“据俄运动”,并在集会上大声疾呼:“全中国人既如是沉梦不醒,我等既少有一知半解,再委弃不顾,则神州四百兆人岂无一人耶!”

3、一辆囚车鸣着凄厉的声音驶向上海枫林桥畔。车停以后,从车上跳下5个刽子手。刽子手将陈延年押下车,随后挥刀向陈延年砍去。年仅29岁的陈延年与赵世炎、郭伯和三人英勇就义。

4、《共产d》月刊被各地d组织列为必读教材,最高发行量已达5000份,为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中国共产d,作出了积极的思想动员和舆论准备。

5、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写下大量的文字,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揭露所谓国联袒护日本侵略中国的阴谋,谴责国民d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还在《校内生活》上撰文,针对“笼统的反日和对日宣战、救国、爱国,都是救资产阶级的国”的言论展开无情的批判。

6、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产d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d。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三大)、中央总书记(五大)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

7、邮箱:hezuo@cyp.com.cn

8、陈独秀著作选编(全六册)

9、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d最重要的创始人。

10、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11、1913年,陈独秀在家乡参加“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讨袁斗争失败后,陈独秀东逃日本,袁世凯在安徽的爪牙奉命捉拿陈独秀并扬言要斩草除根,陈延年兄弟幸得友人相助,总算虎口逃生。已是翩翩少年的陈延年兄弟从小就对反动军阀充满了仇恨,他们对母亲说:“我们要找父亲去,这个仇一定要报!”

12、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让中共主要创始人之早期主要领导人陈独秀走进大众视野。从1900年到1921年,这位晚清秀才、官宦家庭子弟从只知有家不知有国,到成为新文化运动旗手,再到中共领袖,其觉醒之路也是早期共产d人苦苦探索救国之路之过程的一部分。

13、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石墙院不期而遇。2008年11月,我作为镇海区政协社法委负责人,与区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办公室(简称外管办)的同志一共赴江津区,参加“来镇海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对接座谈会”。事毕,在江津区政府办公室廖义伟副主任等人陪同下参观了陈独秀在石墙院的旧居(对外又称陈列馆)。

14、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学习组发言时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现在还不是我们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4月21日,毛泽东在讲七大工作方针时又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

15、1897年,陈独秀在乡试中落榜,但拜赶考所赐,他从闭塞的安徽来到了口岸城市南京。甲午战争后,“康梁派”振聋发聩的文章让他不愿再走科举老路。

16、毛泽东的“语言地图”与话风文风|一特辑

17、在陈独秀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也参加了革命。

18、作者与江津区府办同志在“石墙院”合影

19、《安徽俗话报》的风生水起是大时代的风起云涌。白话运动始自1898年维新派人士裘廷梁提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口号,学者统计,到1904年,全国有40多种白话报。其中在据俄运动热潮中创办的白话报有28种。《安徽俗话报》是其中之一。

20、历史的转折与选择|一特辑

五、

1、1895年,陈独秀考中秀才,之后不久在家庭的安排下与安庆大将军高登科之女订婚。高登科与陈独秀的叔父陈衍庶有同科之谊,但其女目不识丁,只知三从四德。夫妻感情不和,陈独秀与妻妹双宿双栖。陈衍庶因此将侄儿轰出家门。陈独秀也因婚姻等问题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胡适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有一次陈独秀到北京,琉璃厂古玩店的掌柜听说小东人来了,邀请他到铺子里,陈独秀淡然回复说:“铺子不是我的”,显示对家资、家世的淡漠。事实上,陈独秀曾多次宣称自己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还把这句话作为自传一章的标题。

2、潘兰珍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决定面对事实,与“老头子”共患难。潘兰珍每天跑警察局、巡捕房,打听陈独秀的下落,警察、巡捕对潘兰珍横眉冷眼,不时敲诈勒索。10多天后,她终于打听到陈独秀已经作为政治要犯被押解到南京老虎桥模范监狱。潘兰珍决定到南京监狱看望并照料陈独秀生活起居。她辞去了工厂里的工作,将领养的一个小姑娘送到老家南通托人抚养,然后退了房子,只身到了南京。

3、陈延年是陈独秀长子,1898年出生于安庆。3年以后,陈延年添了个弟弟,取名乔年。陈延年兄弟出生以后很少得到父爱,因为陈独秀终日为革命奔波,多次被清政府通缉,因而极少回家。

4、历史|人文|美学|科普|励志

5、手稿留存,未出版者,将来或还有出版的可能;已出版者,再版时还有订正的机会。由以上的线索看来,《小学识字教本》手稿的寻找挖掘,恐怕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6、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7、恽代英曾写信给《新青年》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象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我们对于做《新青年》的诸位先生,实在是表不尽的感谢了。”

8、1942年5月12日,陈独秀因病导致昏迷,医生来抢救时,已经无力回天。5月27日晚,陈独秀在贫病交加中溘然离世。

9、本文选自2020年第3期《上海滩》杂志

10、传传就是我,我就是传传。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做新闻界d史宣传的顶流形象代言人。

11、我不敢自吹我是敢于说老实话,我只自誓:宁可让人们此时不相信我的说话,而不愿利用社会的弱点和迎合青年的心理,使他们到了醒觉之时,怨我说谎话欺骗了他们!说老实话的人一天多似一天,说老实话的风气一天盛似一天,科学才会发达,政治才好清明,社会才有生气,如此国家,自然不会灭亡,即一时因战败而亡,其复兴也可坐而待,否则只会有相反的结果!

12、大约是这种谨慎的、追求科学革命的态度使然,陈独秀虽参与了将反清复明的帮会组织岳王会重组为反清革命组织的工作,但他自始至终未参加同盟会。他对同盟会的“反满”革命纲领同情而不拥护。

13、陈独秀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14、第陈独秀是中国共产d主要的创始人之一。如果没有陈独秀,就没有中国共产d在1921年的成立。

15、作者简介陈红:陈独秀孙女,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16、生于1879年,书生陈独秀、政论家陈独秀、政d领袖陈独秀经历过20世纪前半叶革命中国大大小小的急流险滩。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唐宝林先生用34年时间研究陈独秀,成近百万字的陈氏全传。2013年,《陈独秀全传》简体中文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此后一直是常销书。在这个特别的年份里,鸣沙君拟分专题对该书部分章节内容进行缩写,并以连载形式在鸣沙公号推出,以飨有意回望历史的读者。今天先推出第一个专题《陈独秀的觉醒之路》之第一部分。

17、8月初,应日本留学时同窗好友邓仲纯之邀至江津,1939年5月27日,陈独秀、潘兰珍夫妇迁居偏僻的石墙院。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唐宝林先生在《陈独秀传》中记载,陈独秀的居所是两间没有天花板的耳房,脚下是潮湿的泥地,一下雨就满屋漏水。室内家具仅有两架木床、一张书桌、几条凳子和几个装满书籍的箱子,唯一的装饰是书房上挂着的一幅岳飞手书《还我河山》的拓片。

18、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重庆(原属四川)江津。1942年5月逝世。

19、其民主与独裁(或专政);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其对斯大林统治时期苏联的认识。这三个问题紧密相关,有人认为民主是关键问题,正是从民主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陈独秀才改变了他以前的看法。其实这是倒果为因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对斯大林统治时期苏联的认识。陈独秀多次表示,这《最后的政治意见》是他“根据苏俄二十多年的经验,深思熟虑了七年”才得以形成的。现在让我们看一看,他对三个问题的根本立场。

20、就连梁实秋保存的《小学识字教本》的油印本和影印本《文字新诠》,2003年8月,已移居美国的梁实秋的女儿梁文蔷,还亲自送回大陆,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1、定价:38元2016年1月出版

2、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来源:澎湃新闻

3、1901年10月到1902年3月,陈独秀曾短暂留学日本。当时,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失败,留日学生分化为稳健和激烈两派。陈独秀属于激进派,他曾作诗表白心迹“勤王革命皆行迹,有逆吾心罔不鸣。”1902年9月,陈独秀再度赴日,参加了“以民族主义为宗旨,以破坏主义为目的”的青年会。

4、《小学识字教本》原本由国民d教育部所属的国立编译馆约稿并预支了稿费,因为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对书名有不同意见,陈独秀坚持己见,宁愿退回预支稿费,“书名则一字不改”(陈独秀语)而未能出版。后在台静农和魏建功的主持下油印了50份,分别寄赠国内对“小学”有研究的学术界人士和朋友。1971年梁实秋在台湾影印出版并再版了油印稿,书名改为《文字新诠》,未署作者姓名,亦未收陈之原叙。

5、第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的阵地。《新青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其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

6、1922年8月,兄弟二人经阮爱国(胡志明)介绍,双双加入了法国共产d。中共中央经过研究,正式承认参加法国共产d的同志为中国共产dd员,组成中共旅欧支部,陈延年、周恩来、赵世炎等被推选为支部负责人。1923年春,中共旅欧支部派陈延年兄弟与赵世炎等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7、陈独秀的手稿哪里去了?

8、《新青年》风行全国,激起思想革命的火花。他也因编辑《新青年》而名垂青史,功盖华夏。《新青年》整整哺育了一代青年,其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d的杰出领导人。每每忆及此事时,他们往往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慨之情。

9、中华书局出版此书后,这七种音韵学论著的手稿现又在何处?

10、陈独秀1932年10月被捕后,因为案情重大,南京命立即押解首都。陈独秀此后再没有回过上海。上海对于陈独秀来说,是一个五味杂陈的地方。他在这里扬起中国革命的风帆,在这里奉献了两个儿子的生命,在这里收获了他晚年的幸福。

11、《甲戌随笔》是陈独秀于1934年在狱中研究音韵学文字学时随手写的心得笔记,稍作整理而得。这篇文稿在2006年之前一直不知去向。2018年5月2日,《北京晚报》品读专栏刊载了方继孝文章《寻找陈氏遗稿》,该文作者自言收藏了《甲戌随笔》。

12、“d一层,陈仲甫(即陈独秀,作者注)先生等已在进行组织。出版物一层,上海出的《共产d》,你处谅可得到,颇不愧‘旗帜鲜明’四字。”

13、陈独秀青少年时代正是家境由盛转衰的时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处于腹地的安徽怀宁乡下似乎影响不大,学而优则仕仍是耕读人家最高的追求。陈独秀从小天资聪颖,祖父对他寄予厚望,亲自启蒙,要求甚严。陈独秀后来回忆“我背书背不出,使他生气动手打,还是小事;使他最生气、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令人可怕的,是我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一声不哭。”祖父因此预测陈独秀长大后“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强盗”,“不成龙就成蛇”。对此,陈独秀不以为然。成年之后,他在自传中写道:“祖父对我的预料,显然不符合,我后来并没有做强盗,并且最厌恶杀人。”

14、本书达百万字之钜,是目前国内最为详尽记录和反映陈独秀自1932年10月15日至1937年8月23日在上海被捕、各方营救、庭审、判决上诉、改判、入狱到释放及南京狱中生活等方面的资料汇编,集民国档案文献、报刊书籍、往来书信、本人著述于一炉,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与史料价值。

15、1903年5月17日,陈独秀在安庆藏书楼举行慷慨激昂的爱国演说会,遭到反动腐败的清政府的“严密查拿”。他逃到上海,找到原《苏报》主编章士钊相议筹办《国民日日报》,继续宣传民族民主革命。8月7日,《国民日日报》创刊。

16、“老头子原来是陈独秀”

17、我们从城区出发,沿着蜿蜒山路行车半小时左右抵达。石墙院坐落在一块长方形平地上,大门上书“陈独秀旧居”,墙门呈八字形,两边墙上各书一个“福”字,门联是篆书“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据说此联是陈独秀写给画家刘海粟的,其实也是他一生的写照。进入大门是一个青石铺地的大天井,正面是三间大屋,左右有耳房,自成小院。寥主任说,陈独秀住在右侧耳房。他的卧室是一间10平米左右的小屋,房前敞开着半个“厅”,仅容一桌两凳,是吃饭的地方,院的右侧房间是陈独秀写作和会客之处。

18、1920年5月,陈独秀编辑《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这时,他的思想已经发生质的飞跃,开始自觉地意识到工人阶级在社会变革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蔡和森将他的这一转变,称之为“由美国思想变为俄国思想了,宣传社会主义了”。8月15日,他和李汉俊主编《劳动界》周刊,这是一份劳动工人的报纸,主要任务是“改良劳动界的待遇……好叫本刊成一个中国劳动阶级有力的言论机关”。1921年1月23日,他到广州后,《劳动界》便停刊了。

19、笔者查阅梳理各种文献资料得知,陈独秀音韵学著作《连语类编》写于狱中。2009年,任建树先生将其收入《陈独秀著作选编》第六卷。1941年春,“《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和《连语类编》,因北大自昆明每月赠陈独秀三百元生活费,陈即以此相赠给北大出版(因故未果)。”(见沈寂《陈独秀传论》第261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硬件破陋,生活来源更难,这种度日艰难的境况,寓居的三年时间,始终没有得到改变。由于早年四处奔波加之频繁进出牢狱(5次坐牢),年近六旬的陈独秀身体每况愈下,高血压、肠胃症等病常年伴其左右。身患有疾,却没有稳定的收入。当时,陈独秀的主要收入,一靠亲友帮助,二靠发表文章、出卖书画,赚取一些稿费和零钱。这些钱不足以让其度日,以至于困难时要靠典当朋友相赠的物品和夫人首饰。虽然靠朋友、学生接济是常有的事,但陈独秀有自己的原则,凡是素无知交以及国民d或共产d的叛徒送来的接济,他坚决不受。

1、生活再艰苦,可对颠沛半生的陈独秀而言,有了石墙院这个“家”,也算是有了相对安稳的栖身之地。从此,他闭门著述,偶尔在住房的后门外和夫人一起垦地种菜、养鸡,主要精力集中在续写《小学识字教本》。

2、1904年3月31日,《安徽俗话报》创刊。陈独秀为这份报纸吃尽了苦头,一人独处科学图书社的阁楼上,旧式阁楼为砖木结构,临街一扇小窗户,屋顶一片亮瓦,光线晦暗,冬冷夏热。他几乎每天都在这间阁楼上,无日无夜地工作。他说,这份报纸既要贴近民众,就不能“之乎者也矣焉哉”,而要用“最浅近最好懂的俗话”写出来。《安徽俗话报》正是遵循这样的方针,所以才名列全国白话报之首,有“最开风气”的赞誉。

3、1927年6月26日上午,中共江浙区委领导同志聚集在四川路开会,讨论改组江浙区委为江苏省委事宜。陈延年在会上当选为江苏省委书记。会议进行中,突然传来消息,称有人被捕背叛,会议立即宣布中断。下午,特务突然闯进省委机关搜查,留守的赵世炎夫人来不及将作为暗号的花盆从窗台上取下,就在这时,陈延年和组织部长郭伯和一踏进门,特务一拥而上。陈延年和郭伯和奋力抵抗,被特务打得头破血流。

4、陈独秀是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他仇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他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和伦理思想,认为要实现民主制度,必须消灭封建宗法制度和道德规范。李大钊则反对复古尊孔,要求思想自由,号召青年不要留恋将死的社会,要努力创造青春的中国。

5、任建树主编李银德副主编

6、石墙院是宁静的,宁静得有点凄凉;然而,石墙院又是坚固的,它镌刻着一个伟大的灵魂,在最后时刻所散发出来的独特品格,这个品格是永恒的……

7、我是新新,想要带你去了解史海钩沉、星辰大海。

8、尽管任建树、黄河都是陈独秀研究的权威人士,对文字学音韵学有很高的造诣,《陈独秀著作选编》第六卷经黄河老先生严谨、慎重编订,用尽心血。但他们依据的毕竟还是梁实秋先生带到台湾的油印本,油印效果未必字字清楚,历经沧桑难免磨损蛀蚀。笔者在欣喜当代学者将《小学识字教本》历尽艰辛出版的同时,更希望看到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手稿的影印本。

9、1919年底,陈延年兄弟得华法教育学会资助,登上邮轮前往法国。在法国,陈延年兄弟结识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兄弟俩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0、我继续像平时一样说:“我的好朋友,你们是雅典人,属于因智慧和力量而著称于世的最伟大的城邦。可是你们岌岌于争名逐利,而不思考如何理解真理,如何改善自己的灵魂,不觉得惭愧吗?”

11、万万想不到的是,仅一年以后,陈延年的弟弟陈乔年竟然也在同样的地方就义。1924年秋冬之交,陈乔年奉命回国,担任北京地委组织部长。d的八七会议以后,陈乔年从北京调到武汉,担任湖北省委组织部长。才几个月时间,陈乔年又奉命调上海,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这时,陈延年已经牺牲,陈乔年踏着兄长的血迹在上海与国民d作斗争。

12、作为中国共产d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曾几何时绝对称得上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却以63岁的人生,凄然离世于江津区(原属四川省,现为重庆市)鹤山坪一个小山岗上,那方小小的石墙院,镌刻了他人生最后的三年光景。

13、《甲戌随笔》是陈独秀的遗著,著者逝前并没有将《甲戌随笔》手稿赠与方孝远。按照《三方谈话会记录》的约定“遗稿由何之瑜负责直接交付商务印书馆,如商务不能按时出版,则由何之瑜收回原稿,交国立北京大学永久保存”。商务印书馆因特殊原因未能出版,就应由何之瑜交回北大永久保存,怎么也不会到了方孝远手里。

14、办学的同时,陈独秀参与了《国民日日报》《安徽俗话报》的创刊与主编。《安徽俗话报》取两大主义:“第一是把各处的事体,说给我们安徽人听听,免得大家躲在鼓里”“第二是把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行的俗话演出来,好教我们安徽人无钱多读书的,看了这俗话报可以长点见识。”启蒙的意图十分明显。《安徽俗话报》创刊半年,即发行数千份,南京、上海、镇江、扬州、武昌、长沙、南昌等均有代销点。

15、2009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陈独秀著作选编》六卷本,辑文890篇,272万字。较原三卷本600多篇、162万字,多出200多篇、115万字。校正旧编中错、别、漏字句上千处。新辑作品主要是档案文件、新发现的文章书信,以及音韵学、文字学方面的著作。其中有陈独秀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主持特别委员会的发言,五卅运动中在《热血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在南京狱中写给汪原放的54封书信,入川后写给台静农等人的近百封书信,等等。

16、《安徽俗话报》未办几期,另外几人纷纷离去,惟陈独秀一人独立撑持。18年后,他在为《科学图书社二十周年纪念册》撰写题词时,还充满情感地回忆:“我那时也是二十几岁的少年,为革命感情所趋势……日夜梦想革新大业。何物臭虫,虽布满衣被亦不自觉。”

17、如果说这部文字学巨著的出版是“一波三折”的话,其手稿的下落则更是令人捉摸不透了。方继孝在《寻找陈氏遗稿》中提到:“陈独秀去世后,所有文稿均由何之瑜保管,1946年,何之瑜将陈氏手稿《小学识字教本》交魏建功并嘱其手稿誊清以备出版……1952年,魏建功将此稿上交时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的杨晦。至今魏至(魏建功之子)仍保存北大开具的收条。魏至还说,手稿当时收存在吴晓铃先生手里。”30多年前,笔者的姐姐陈祯祥还去找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吴晓铃先生,索要此手稿未遂。曾有人问吴先生为什么不交出来,吴答:“我不愿意给她。”

18、1924年,在《二十七年以来国民革命运动中所得教训》(《新青年》季刊第4期)一文中,陈独秀反思辛亥革命的“方法错误”,“单调的排满”和“单调的军事行动”列为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他说,单调的排满,虽然煽动起民族的情感,使革命易于成功,但未抓住社会上客观的革命势力,即商民之经济要求。单调的军事行动使得参加革命的军队,只是被少数d人煽动。因此,军人以争夺权力而互斗的内战,“血污了十三年民国史”。1907年到1909年间,在同盟会领导下,全国反清排满革命风云激荡,陈独秀却“日与读书为事”,研习英文、法文、佛学。

19、1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首发,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20、在陈延年的努力下,广州d组织迅速由几十人发展到数千人。陈延年还协助孙中山镇压了广州商团叛乱,组建了“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后扩大为独立团,即叶挺独立团)。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陈延年组织并领导了省港大罢工。

1、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9月,《青年杂志》更名《新青年》。1917年1月,陈独秀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也随之由上海迁至北京。1920年2月,陈独秀回到上海,《新青年》也随之迁回上海。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创建共产d,它便成为中国共产d的机关刊物。1922年7月,《新青年》停刊。

2、他和俞秀松、李汉俊等,还与上海工商联谊会合办《伙友》周刊。其宗旨如他在发刊词中所说:“诉说伙友们现在的苦恼;研究伙友们将来的职务。”后来,工商联谊会违背办刊宗旨,且于第六期出版后,宣布与陈独秀断绝关系。

3、陈独秀是一位中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历史人物。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功过,早已铭刻于史。公道自在人心,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今,有多少志士仁人,耗尽心血,搜集史料,著书立说,拂去历史尘埃,还原事实真相。至今,虽然对陈独秀的评论仍没有定论,但一个真实的陈独秀,已经以正面人物的形象定格在民众心里。古语常说“当代不修史”,作为陈独秀后人,笔者能够活着看到今天陈学研究的成果,已经很感安慰。

4、这一时期,陈独秀曾在诗中明志“驱驰甘入荆棘地,顾盼莫非羊豚群。男子立身惟一剑,不知事败与功成”,与晚清诸多革命志士一样,他在办学办报、以笔为刀剑的同时,也是暗杀团体的成员,不过对暗杀的形式并不表十分赞成。

5、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陈延年墓(上)

6、从历史认识中国共产d|一特辑

7、1932年10月16日早上,潘兰珍带着一脸的疲惫,匆忙赶往回家的路上。她买了一份《中央日报》给他的“老头子”王先生。报纸上《通缉令》的面孔映入潘兰珍眼帘:“天哪,这不是阿拉老头子吗?”潘兰珍此时吓出了一身冷汗。她与陈独秀生活已有两三年,做梦也想不到,她的“老头子”王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共产d领袖陈独秀。《通缉令》上与陈独秀一起被国民d通缉的还有瞿秋白、周恩来等人。

8、1927年春,陈延年离开广州,调任中共浙江区委书记和上海市委书记。陈延年刚刚到上海,蒋介石就发动了反革命政变。陈延年向中央建议,促使武汉政府东征讨蒋。就在中共中央为挽救中国革命而努力时,武汉国民政府提出“分共”,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9、本书作者毕三十年之功,呕心沥血,利用丰富的第一手原始秘档,承扬前人研究成果,详细梳理陈独秀跌宕起伏的一生。本书可谓陈独秀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回答了人们关于陈独秀的种种问题和疑惑,也为中共d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视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