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节选)(精选67句文案)

一、荀子经典名句

1、战国·荀况《荀子·正论》。称:相称。这两句大意是:犯的罪和所受的刑罚相称,社会就太平;量刑与所犯的罪过不相称,社会就会出现混乱。刑罚的关键是合于法。量刑合法,可以使罪犯低头伏罪,使其他人知法畏法,社会秩序就易于治理,量刑过重,会使罪犯不服气,产生抵制行为;量刑过轻,等于放纵罪犯,达不到惩罚的目的,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混乱。可见,刑罚必须相称,才能达到制乱治安的目的。

2、赏不欲僭,刑不欲滥。

3、(原文):战国 荀子《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译文):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

4、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大众的力量是决定性的。唐朝时,魏征用此观点来劝谏唐太宗,荀子的这句话是身居高位的人应该时刻铭记的。

5、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

6、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7、(释义)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意思是事情如果不身临其境,就不知道它的真实情况。

8、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

9、荀子励志名言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10、“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环境对人的成长和身心修养起着重要作用。人际交往的圈子也是重要的环境,对自己身边的环境要慎重选择,不随不良环境而堕落。

11、和礼用之,和为贵。——《论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2、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3、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14、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15、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荀子经典语录

16、说明为人应当诚实的道理。

17、言必当理,事必当务。

18、失信就是失败。——左拉

19、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

20、战国·荀况《荀子·大略》。身:自己。这几句大意是:口能谈论,又能亲自去实践,这种人是国家的宝贝。这里所说的"言",是与国有益之言;所说的"行",是与国有益之行。不但有理论,而且能实践,身体力行,这样的人实在是国家的宝贝。这几句可用于赞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二、荀子劝学(节选)

1、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乐论》

2、(谓物先腐烂而后虫生,人必定先对某人有怀疑然后谗言才会被接纳。)

3、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晁说之

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5、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6、利少而义多,为之。

7、“高不成、低不就”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对于高大上的项目,够不着;对于小打小闹的项目,又看不上;就这么半死不活地吊着。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可光靠想,真的不行。

8、战国·荀况《荀子·非相》。以:用。言:指善言。黼黻(fǔfú甫伏):花纹。文章:华美的色采。听人:使人听。这几句大意是:用善言赠送人,比金石珠玉还宝贵;用善言劝导人,比华美的色彩或花纹还美好;使人听取善言,比听取钟鼓琴瑟之音还快乐。赠人,不必皆是钱财宝物,美好的言语能激励人,鼓舞人,使人得到教育,受益终身,这比金石珠玉还要宝贵;劝导人,不必声色俱厉,威畏相逼,若以诚挚真纯的言语谆谆相劝,将比华美的色彩或花纹还美好;即使是一般的言谈,言语美好,也会使人听起来比钟鼓琴器之乐还要愉悦。这几句可用来说明赠言、箴言甚至一般言谈,言语美好,都会使人觉得宝贵而乐于听取,可见语言美之重要。

9、出自《荀子·王霸》。聪明的君子,善于赢得别人的钦佩。

10、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开始与终结都做得好,那么他的为人之道就完善了。

11、学无止境。——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荀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荀子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荀子

1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13、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学习,是人的本性,是人和禽兽的重要区别之一。学习,当然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当今社会,社会发展的车轮呼啸前行,不积极学习就会被时代抛在后面。善于学习,才能掌握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

14、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荀子:“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韩非子:道私者乱,道法者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欲速则不达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墨子: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5、说明对人的考察应当重视其内心与做事的方法,而不应该停留在外表的体貌特征上。

16、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17、说明人性的弱点:看问题不全面,往往惑于表面现象,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18、(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得道,这样臣民们便会安定的生活。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幽深,晦暗不明,臣民们便会十分危险。)

19、19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

20、与孟子不同,荀子主张“性恶”,认为人性本恶。因而更强调人为的作用,通过后天的人为的努力才能达到“善”。没有本性那么人为的努力就不能对症下药,没有人为的努力,本性就不能改善。所以主张“性伪合”,天生的本性和后天的努力对人都有重要影响,而后天的努力更为重要,它是我们能够自己掌控的,“学不可以已”的意义就更大。

三、荀子经典名句摘抄

1、今天,诗享君要分享荀子书中的10个惊世哲理,如果你能读懂并致于行的话,将受益一生。

2、最能干的人之所以能干,在于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最明智的人之所以明智,在于不去考虑不该考虑的问题。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能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事该考虑、什么事不用自己操心,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分内之事,尽力去做。

3、出自《荀子·乐论》。不具有丰富的特点、不精粹,就谈不上是美的。

4、战国·荀况《荀子·天论》。望时:期望时令。待:指坐待恩赐。孰与:何如。应时:适应时令。使之:使用它。这几句大意是:期望时令而坐待它给人类以恩赐,还不如适应时令的变化而使用它为人类造福。荀子的反天命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它激励人们不要被动地受制于自然,而应该能动地顺应自然变化,掌握自然规律,进而改造自然,达到使自然造福于人类的目的。现代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成就,与先哲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是分不开的。

5、君子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自己能主宰的事,而不去羡慕由天来决定的事,所以他们每天都将进步;小人不去做取决于自己、自己能主宰的事,却对由天决定的事由浓厚兴趣,所以他们每天都退步。正所谓“尽人事,知天命”,很多事是人力不可为的,就是所谓“天决定的事”,偶然性很大,不能强求。但很多人就是对这些事心心念念、抓着不放,守株待兔,幻想着天上掉馅饼,寄希望于福利彩票中大奖、发横财。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日常工作,在这些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事上下功夫,每天才能有进步,积少成多,更有可能取得成就。

6、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荀子·修身》

7、说明意在劝人行仁行善,要善始善终。

8、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9、(原文):战国 荀子《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译文):快乐的人,圣人所喜欢的,而可以善民心,他深深地感动人,他移风易俗,所以先王用礼乐来教导他们,百姓和睦。

10、战国·荀况《荀子·富国》。和:指农民顺应农时适时耕种。斟酌:考虑是否得宜。这两句大意是:英明的君主,一定谨慎地使农民适应农时耕种,节省开支,扩大生产,开拓财富来撼,并且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考虑调整。荀子认为这样才算是精通治国大,著名成语"开源节流"即从此来。"开源节流"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富国富民的经验总结,是治国之法宝,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永恒价值,什么时候都不应丢掉这个法宝。

11、出自《荀子·致士》。能够取得众人的拥护,就可以惊动上天,心情舒畅,就可以延年。

12、说得到,也能做得到,这种人就是国家之宝。

13、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14、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15、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

16、纵性情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

17、心平愉,则色不及佣而可以养目,声不及佣而可以养耳,蔬食菜羹而可以养口,粗布之衣、粗紃之履而可以养体,屋室、芦庾、葭稾蓐、尚机筵而可以养形。

18、战国·荀况《荀子·王制》。则:能。这两句大意是:水能载得住船,也能翻倒船。《荀子·王制》:"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这里以舟喻君,以水喻民,说明了民对君的利害关系,民可以供养君,服从君的统治,也会反对君,推翻君的统治,君的存在依赖于民的态度。这种重民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思想家、开明帝王,都有启迪作用。唐初名相魏征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即本于此。

19、战国·荀况《荀子·乐论》。入人:进入人们心中,指动人。化人:感化人们。这两句大意是:声乐深深地打动人们的心灵,迅速地感化着人们。激昂慷慨的乐声,能使人精神振奋,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缠绵悱侧的乐声,能使人精神郁结,徘徊不前;淫荡颓摩的歌声,能使人精神颓废,玩物丧志。所以古人认为~,并认为从一国的音乐可以推知其政治,可见音乐的导向不能忽视。强调音乐的艺术功能时可以引用。

20、出自《荀子·劝学》。过于刚强就会自找折断,过于柔弱就会自找约束。

四、荀子经典名句

1、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2、战国·荀况《荀子·修身》。不为:不因。水早:指水灾,旱灾。本句大意是:好的农夫不因为出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这句原义是单指农业生产的,但现在可广用其义,用于论述人们在从事各种工作时,不能因为出现困难就停止不前。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4、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5、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6、君子之交淡如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真正的朋友,诚如以上所言。

7、(看一个人的相貌不如看内心,看内心不如看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内心来得准确,内心不如立身处世的方法来得准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