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注释及翻译(精选89句文案)

一、鱼我所欲也注释

1、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请您把令人感动、快乐、难忘的和书的故事,作者简介和近照发到邮箱:henanshuyuan@1com

3、新浪微博“河南语文吴伟”收看河南省第24届语文年会现场直播:

4、本心:指本性,天性,良知。

5、时间:2020年2月24日

6、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7、◆九年级下册课文批注+字词(PDF)(15元)

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10、③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1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2、第二届我和书的故事征文活动启事

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14、第一部分: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了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15、(译文)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6、又举一例,从反面说明“万钟”亦不应受之。为什么接受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吗?从前宁可死亡都不接受那“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一箪食,一豆羹”,今天能为了这些而接受“万钟”吗?“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然而,无论是“万钟”还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于是,两次举例论证法的运用,从正反两个方面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17、得我:感激我。得:同“德”,感激。

18、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19、(47)乡:通“向”,从前。

20、③生:获得生存的手段。

二、鱼我所欲也注释及翻译

1、⑻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3、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为: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他;国家必先有自己攻打自己的原因,别人才攻打他。

4、(22)是故:这是因为。

5、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6、(33)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7、策划审核:酒窝何爽燕子又见花开

8、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9、④[蹴(cù)]踩踏。

10、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取:求取义:正义,道义。

11、②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12、(2)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达到300以上者。

13、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旧写作“向”),原先,从前,先前。

14、②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5、《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16、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7、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18、②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d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19、⑦辟:通“避”,躲避。

20、⑧[何加]有什么益处。

三、鱼我所欲也注释

1、(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鱼肉而选择熊掌。取:选取。

3、(34)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4、点击右上角标记,分享到朋友圈!

5、(18)得生:保全生命。

6、河南省松静匀乐教育科技中心

7、③[恶(wù)]讨厌,憎恨。

8、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9、⑥[如使]假如,即使。

10、豆:古代盛饭用的器具。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1、作家作品+翻译注解+问题简答

12、①乡:通“向”,以前,从前。

13、(5)“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4、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1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6、(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7、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8、(13)如使:假如,假使。

19、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惠。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20、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四、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注释

1、(43)穷乏者:穷人。

2、第二部分: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3、⑪[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接受施舍。乡,同“向”,先前、从前。

4、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是对本文论点的进一步分析论证,是全文的重点。

5、⑥呼尔:没有礼貌地吆喝。尔,语气助词,无实意。

6、为:为了。下文“乡为”“今为”的“为”都念“wèi”。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8、万钟,这里指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9、③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10、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ò,消损)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话无非是说“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是天生的,是人人皆有的。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就是从这种观点推衍出来的。贤者和愚者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贤者“求之”,所以“得之”,于是也就“能勿丧耳”,愚者“舍之”,于是“失之”,也就不再具备这种“仁义礼智”的美德了。

11、已:停止,放弃。

12、(译文)(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13、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并围绕中心论点进行了分析论证。

14、①[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15、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甚:超过;于:比。

1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7、是羞恶之心。《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德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你可以参考《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上编第一册第165页注释17“本心指羞恶之心”。)有自己的理解更好

1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19、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

20、文章包括两段,第一段可以分为三层。

五、鱼我所欲也注释课本图片

1、箪:古代盛食物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竹篮”。

2、需要证书者需要达到以下两项要求。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5、(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6、在这里,我们可以把“道”理解为“正义”。意思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7、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8、让我们走好冰心给教师指明的“教书、读书、著书”(冰心为吴伟老师的题字)之路,让我们的情与爱同行。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智慧点燃智慧,用信心树立信心,用幸福引领幸福。请写出自己和书的故事。

9、⑥得生者:保全生命的手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