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啦网 > 诗歌散文 > > 正文

人性本善论据和例子-通用29句

人性本善论据和例子

1、大家都知道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可是你们知道吗,屈原小时侯就是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

2、人性本善是孟子的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然就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本心,这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如果没有四本心就不能成为人。

3、第五,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则,而人的法则就是追求美好的品德

4、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5、这时,屈原的爸爸发现自家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奇怪。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小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原来是屈原把自己家的米灌进石头缝里。乡亲们知道了真相都很感动,纷纷竖起大拇指。

6、小屈原看见家乡的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沿街乞讨,伤心地落下了眼泪。

7、我虽相信人性本善,但人若犯我,我必以牙还牙,加倍奉还。

8、随着时间的推移,受环境影响,外界的诱惑,每个人的个性却渐行渐远了。

9、第三,“善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人出生的时候就有的,是人的本性和天赋,别人是夺不走的,而自己却可能丢掉。因为这“四端”就藏在人的心里,所以,人往往习以为常没有好好去思索去探求。

10、这是孟子观点,古代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字经》,每句三个字,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这本书实际上是识字课本,就是它,开头两句也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认为人在出生的时候,十分洁净毫无掩饰,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渐渐学会了虚伪与诡诈。

11、人性本善,恶都是在半路沾染上的,有其被迫性、沉沦性。善与恶象两条从不同方向流过来的水,若悬停在半路上,还可以判定它的源头、是清是浊;而一旦大家搅在一起,汇聚成发臭发黑的一池,那什么样的源头已然不重要。

12、人性本善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13、第一,人是可以为善的,至于有人为不善之事,不是他的心本来就坏,而是心坏掉了。因为在孟子看来,人人天生都有一颗善心,不做善事是因为没有好好体察自己的善心,所以说心的本质不坏,而是在欲望或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坏掉了。

14、性本善是说没有人以出生就想着要去害别人的。本恶是说求生的本能,会下意识的争夺生存资源而不顾别人的死活。就想小孩儿抢吃的差不多。所以说,性本善是在和别人没有冲突的情况下,但一旦有了利益冲突,自私的本性就体现出恶来了。我们可以认为恶就是求生的自私本能。其实事实就是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因为他就没意识。所以是性善的话可以抓住人之初时,没有自己的意识和价值观,他就是一张纯净的白纸,恶,定义为对他人不利,善为友善,婴儿一没有能力恶,二作为群居动物的我们对待同类本能就是和平善意的,三是婴儿不可能意识到自己和别人发生了利益冲突。后天教育的事就不讨论了。

15、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了官,把我们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16、第四,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有善有不善的千差万别,原因是有的人并没有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善端发挥出来,白白浪费了我们的天赋。

17、《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18、扩展资料:

19、第二,人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等四种“善端”,善端是为善的能力或潜质。这种潜质决定了我们可以向善的方向发展。这四种心对应着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仁义礼智,所以孟子一直鼓励我们“人皆可以为尧舜”。

20、人性本善,不要以己之心去随意揣测他人,世上还是好人多,何况还是善良的实在朋友!做人千万不要太处心积虑,太过势利。

21、屈原石缝填米

22、人性善论的出处

23、从此,屈原读书更用功了。后来,他终于成为了一个有学问的人。楚国国王看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当官,管理国家大事。

24、有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老百姓把米背回家,个个脸上乐开了花。

25、好的素养和行为习惯是受人尊重和敬仰的,反之则造人唾沫,所以好的修为必受其它人的追捧。

26、孔子的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讲的就是人天生就是善良的,单纯的,没有邪恶歹毒,性情温和。

27、孟子说人性本善,人是性善的发扬;另一个非常大的荀子流派,则说人性是恶的,因为性恶,才需要很多的教养和禁忌去限制。

28、性善论的观点

29、对世界的信任源于对人类的信任,即使我们并不完美,但仍然坚信人性本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