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主要观点43句

黑格尔的主要观点

1、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可知论。旧唯物主义者虽然坚持可知论,但是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认识是一个能动的辩证过程,没有科学地解决世界何以可知的问题。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也肯定世界是可知的,但其可知的本意是指“绝对观念”可以自我认识,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也没有正确解决现实世界的可知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第一次将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阐述了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2、至于马克思的道德观,也曾受到基督教神学道德观、康德自律论道德观、黑格尔客观唯心论道德观等等的影响,但最终与他们分道扬镖,确立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历史唯物论基本原则。在《神圣家族》一书中说:“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66页)

3、(二)人们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实践检验认识的正确性并纠正不正确的认识而获得正确的认识。

4、费尔巴哈的三部哲学史著作虽然没有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观点的影响,但对近代唯物主义热情地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明确地把哲学同宗教对立起来,把哲学发展的历史描述为人类理性从神学下解放出来的过程。这时他的哲学观点正处在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中。

5、“就个人的道德生活而论,我们看见一方面精神的原则在内心中无限有效,而另一方面有粗野、暴虐、不羁的欲望与之对立。个人由一个极端落到另一个极端,由最粗野的放肆不羁、野蛮、自我意志这一极端落到弃绝一切、压制一切嗜好、情欲等等的另一个极端。关于这点,十字军就是做好的例证。其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的原则只是在他们内心中的抽象原则,并且人的现实性还没有受到精神的陶养。——精神与情欲的现实界中的对立情形和方式就是这样。”

6、黑格尔的道德论述主要在《法哲学原理》中,当然其著作颇多,其中也有关于道德的观点。从黑格尔整个思想主轴来看,他的道德观是性恶论者,直截了当地肯定“恶”是历史进步的有力杠杆。

7、一般来说“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崩溃标志着哲学新时代的开始”,现代哲学“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以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观点为起点,进而付出了与“缔造一个囊括和解释科学、艺术、道德、宗教和政治的世界观”式哲学彻底决裂的“代价”

8、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具有两种需求:自然需求或称为身体需求,表现对食物、住所等产生的依赖;精神需求或称为欲望需求,表现为人以他人的精神世界为客体所产生的诉求,即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渴望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9、他虽然用“精神”“绝对精神”“真理”把哲学和宗教联系在一起,但其实质是对基督教信仰的歪曲和消解,是用概念思辨的哲学来取代以人的得救和与神合一为终极目的的基督教。

10、黑格尔在对康德道德哲学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已另一套的道德哲学观点。结合所阅读的书籍,简单的评述,供参考:

11、康德的道德哲学,是指一种纯粹的道德哲学,他排除了一切可能的经验而将此种纯粹认为是先天已阐明的一种道德原则。康德提出的道德法则具有绝对必然性,他说:“如今除非在一门纯粹哲学中,我们无法在其他任何地方找到具有纯粹性和真实性的道德法则,因此,纯粹哲学必须先成立,而且如果没有他,就根本不会有道德哲学。”

12、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回归生活,恢复人性的具体性与丰富性,以体现人的能动性的实践概念,取代了抽象的绝对理念在哲学中的位置,人的主体的自由为道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如此一来,奴隶主和奴隶之间为获得认可而进行的斗争在黑格尔那里最终发展成为一种范式,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14、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绝对命令的道德原则。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而且把这种行为本身看作是客观必然性的,与其他目的没有关系。如果随着这种道德法则的普遍性,那么,这种法则就具有了客观实效性。可是,康德又同时认为:“绝对命令只有一项,即是仅依据你能同时医院它成为一项普遍法则的那项准则而行动。”在此又提出了一个自由的概念,这也是绝对命令可能发展的条件。只有当个人超脱了感性的束缚成为理智世界的成员时,用自由的观念来指导行为,那么这种道德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5、黑格尔的有关道德论述,再摘录如下:

16、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或他一生的哲理学说,最终还是无法揭示“上帝”(宇宙本体)与“上帝的行为原则”(宇宙本体的行为原则)到底是什么?

17、是的。黑格尔以历史与逻辑一致的辩证原则和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逻辑学相统一的方式,建构了哲学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本体论哲学体系。其“大全”体系标志着本体论哲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却也标志着近代形而上学的最终终结。

18、对此,康德说:“在概念上,有理性的东西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道德规律为基础,正如全部现象都以自然规律为基础一样。”

19、可知不等于预知,可知论与决定论不同。

20、它认为:(一)世界的可知性根源于物质和意识的本性。物质的本性即客观实在性,能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为思维所把握。意识作为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具有反映客观存在的本性。

21、由此,前进的基本动力,简单来讲,在原始部落时期,两个人为获得彼此的认可而进行斗争,一方获得胜利,而另一方则因为各种原因(包括对死亡的畏惧等)而表示屈服,获胜的一方成为奴隶主,而表示屈服的一方则成为奴隶,这样在获得他人认可的斗争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开始了前进的步伐。在黑格尔那里,奴隶主和奴隶的角色定位总是伴随着不满足,奴隶主虽然得到了奴隶的认可,但没有获得其他奴隶主的认可;而奴隶为获得认可而进行的斗争更是没有停止过。「获得他人认可的斗争」成为推动历史

22、“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23、可知论是认为世界可以认识的哲学学说,同不可知论相对立。

24、作为康德哲学的批判者,黑格尔就此否定了绝对命令的可行性。认为康德的绝对命令是建立在毫无道理的假设上,充满着矛盾,更不认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规律,这种先验哲学不过是一种虚幻的认识。康德道德哲学中的理性,没有得到现实的还原,是一种形式主义与经验相离的理论,故此,黑格尔针对此矛盾提出了另一套自已的道德哲学。他认为理性是个人意志的最高点,但不是在行动上的一种自我意识,而真正的行动与实际上的自我意识则是更高级的一种概念,并称之为“精神”。虽然实际上是发展了康德的道德哲学的理性,但不同的是,他指出康德的道德没有回到现实本身只是一种形而上学。故此,黑格尔是用一种具体的、社会的道德习俗取代了康德的形式的、个人主义的道德观。

25、可知不等于全知,可知论强调认识具有无限性。

26、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道德构建的物质利益基础,是在个人或者阶级集团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相统一、相一致的基础上。同时认为,道德是历史的产物,既有阶级性,又有人类的共同性。

27、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是:

28、“道德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很高的修养。但在我们这里,法律的制定以及公民法律的体系之中即包含有道德的本质规定,所以道德既表现并发挥在法律的领域里,道德并不是单纯地独立自在的东西;但在中国人那里,道德义务的本身就是法律、规律、命令的规定,所以中国人既没有我们所谓的法律,也没有我们所谓的道德。但当中国人如此重视的义务得到实践时,这种义务的实践只是形式的,不是自由的内心的情感,不是主观的自由。”

29、可知论是主张世界可以被认识的哲学学说,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30、把人的本质就是生物学上的本质。哲学家费尔巴哈常常被视为黑格尔与马克思之间的过渡人物,这固然是因为他最先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颠倒成唯物主义,但更根本的原因,是他对哲学和社会的态度也处在保守和先进之间。

黑格尔的主要观点

31、(三)在一定阶段上,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在人类世代的连续系列中,在社会实践的发展中,人的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一切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终究会被认识。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之物。

32、“一个人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33、用自界代替存排除了社会存在;

34、用生物学上人代替社会人思维排除了人思维社会性;

35、哲学史对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众说纷纭,海德格尔说是尼采,德里达却说是海德格尔。但黑格尔无疑是最优异的形而上学家,因为没有哪个哲学家能够像他那样建立起如此恢宏庞大而严密的形而上学体系了。

36、可知论既有唯物主义可知论,也有唯心主义可知论。与可知论相对立的是不可知论,它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人们不能认识世界或者不能彻底认识世界,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

37、黑格尔分析性善与性恶时,指出:“因为人是不定的和多方面的:(1)每一个就其特殊性说的人,偶然的人,可以作为尺度;或者(2)人的自觉的理性,就其理性和普遍实体说的人,是绝对的尺度。”同时认为,只有认识到了灵魂的理性部分,才是真正认识自已,又说:“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不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的规定;人要把自已当作目的,这里面包含着特殊的东西。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这是作为思维的人,如果将这一点以客观的方式来表达,它就是真,就是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稿》,贺麟等译,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27页,62页)

38、因此,黑格尔也就无法解释“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一的关系问题。所以说,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其哲学观点不具有终极的性质,他的哲学观点只具有相对性。

39、黑格尔说:“人性本恶这一基督教的教义,比其他教义说人性本善要高明些,因为应该依据这一教义的哲学上解释来把握它。”还说到:“在犯罪中被扬弃了的直接性通过刑罚,即通过否定的否定,而导向肯定——导向道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28页,109页)

40、舍斯托夫认为黑格尔哲学把“上帝”“启示”“信仰”“忏悔”等概念哲学化和理性化,背离了基督教精神。

41、也就是说,黑格尔无法用一个绝对的“性”去解释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命题(即,黑格尔无法认识到“上帝”之“一”的“性”,他也就无法解释宇宙万物之“多”的统一“性”)。

42、马克思说:“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已主义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已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种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种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就消失。......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相互爱呀、不要做利已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已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因此,不能把道德是否崇高作为评判道德优劣的标准,而就看他是否科学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的诸种利益关系。”

43、舍斯托夫还批评了黑格尔关于“时代精神”的历史决定论和“现实是合理的”观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