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啦网 > 网名 > > 正文

亚文化的网名【75个独特】

亚文化的网名

1、真名:luwen

2、特别是在互联网和市场化背景下,一些新兴传媒平台和逐利资本会利用这种“夸张性”吸引眼球、带入流量、获得回报。商业动机使得亚文化的“虚饰性”“表演性”变本加厉,更加扭捏作态,从根本上背离亚文化本身的“合理性”。(亚文化的网名)。

3、根据戈夫曼的理论,污名源于成见,是将差异的敌意合理化,它将群体的负面特征刻板化和印象化,使其成为与群体特征相对应的符号象征。制造或者强加污名的一方,通常采用“贴标签”的策略。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社会文化的主流代表的是中产阶级的审美品位。中产鄙视快手,将“社会摇”与“诗与远方”对立起来,将“喊麦”驱逐出音乐的殿堂,是对自身中产社会地位的维护,也是对中产文化品位优越感的确认,他们用文化品位划分了群体边界、区隔了阶层地位。另一方面,底层群体的经济条件和受教育水平,使他们无福消受中产精英的“高雅文化”。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来培育自身的“文化品位”。“读书一是难,二是也没见读书的多挣几个钱”,基于这样的认识,底层青年成为了快手世界中自由轻狂的红人。(10)他们更偏爱以直白宣泄为特征的低俗粗鄙的文化。“低俗”是中产精英贴给他们的标签,也是底层青年文化资本匮乏的体现。底层青年的惯习折射了当下社会阶层的文化金字塔图纸,同时其文化消费和品位形象也参与到当下阶层关系的再建构、再生产之中。

4、图源:阿呆

5、我叫忍不住

6、随着ACGN文化的发展,二次元也开始泛指动画、漫画、游戏(以GalGame和日系卡牌游戏等为主,包括但不限于此)、小说(包括但不限于轻小说)、虚拟偶像、部分电影、部分电视剧以及其衍生同人创作及周边产品等。

7、八云紫

8、如果要上升,要追求某种价值或意义,可以说杀马特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被现代工业异化的人试图冲破“集装箱”寻找个性的挣扎,是德波的日常生活革命的践行者,他们在某种意义上与“爱之夏”和五月风暴中的人是一样的,他们的装扮来自日本视觉系,再追溯便是华丽摇滚与朋克音乐,他们与远在地球另一边的格林威治村并不遥远。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家人和同伴——“因为我搞杀马特或者是非主流,还有他也搞杀马特,我觉得我们两个追求的性格,个性是一样的,和他们聊天各方面,可以聊出一个人有一段历史,然后两个人聊着聊着,对这个发型,对追求啊,都觉得有自己的共同目标,然后才有共同的语言去聊天各方面。”——这何尝不是一种“花束般的恋爱”?而“smart”的命名方式也与“印象派”或“野兽派”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这样的上升似乎又把他们归纳到一种宏大的叙事之中,他们无意主动“反抗”主流文化和权威,他们没有自己的艾伦·金斯堡、杰克·凯鲁亚克,或是戈达尔、萨特、德波,也缺乏与大学生的联系,因此难以真正成为一种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运动,但恰恰是这种杂草性的存在方式,在客观上使他们的的确确构成了一种对精英文化的消解,而网络时代对杀马特真假混杂的抹黑使“意义”和“主体”进一步被解构殆尽。杀马特文化带有一种网络时代特有的虚无,但又前所未有的具有生命力。  

9、在这方面,说唱音乐的主流化、摇滚文化的变化,就是比较现实的例子。“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去掉亚文化中的“粗鄙性”“原始性”,将亚文化的情感表达“艺术化”“社会化”,也是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趋势。(亚文化的网名)。

10、青年亚文化人群从恶名走向了化名

11、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文化传媒管理机构应该加强对包括新媒体在内的传播平台的依法管理,避免亚文化现象主流化的泛滥。

12、黎明前睡去

13、终成故人

14、有风掠过

15、疯子一样的爱情

16、“底层”概念,英文译为underclass。在经济学家那里,底层被解读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中的结构性受害者,即“经济上的贫困阶层”;人类学视野中将底层界定为在结构和文化上的“底”与“边”,即社会结构中金字塔最下端的等级和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人物。作为一个阶层文化传承悠久的国家,中国古代从不缺少对底层的描述,三教九流中的“下九流”“引车卖浆者流”“贱民”“庶民”,都是对底层的描述。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深,新的“底层”产生了,他们是政治话语中的“劳动人民”和“无产阶级”,经济学意义上的“农民工”以及文化上的“边缘群体”。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长期以来却处于失语状态,在中国的主流媒体中,我们几乎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快手的CEO宿华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历史上,记录是少数人的特权,我们想让记录更加普惠。”(3)2017年7月,快手在城市的写字楼和地铁站投放了广告片《生活,没有什么高低》并配上文案“每个人都值得被记录”。快手塑造“记录每个普通人生活”的形象,成功激发了底层自我表达与记录的欲望。因为文化权利的丧失,中国的底层在文化层面一直都无法摆脱“被看”“被塑造”“被书写”的历史命运。

17、除了亚文化媒体内容负责人的身份之外,YaoSics还是亚文化之一纹身的爱好者。爱好是第一驱动力,因为这一爱好,他放弃了原本的工作,成为了纹身师,并经常在平台上分享他的手绘作品。

18、深度清理

19、“初衷其实是发现身边的亚逼朋友虽然网名千奇百怪,但当中其实都有着一些规律。

20、而他的歌迷们也长大了,从单纯的学生时代走向复杂、世俗的社会,他们不会再为哪个明星偶像而疯狂,生活上的压力使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生计,青年们曾经的叛逆也被时间和现实社会所改变,他们最终还是得面对现实,走上工作岗位,曾经的青年亚文化主体们最后还是拼命忙着挣钱,过着不同于理想世界的世俗化商业化的生活。

21、|本文原载《文学与文化》2021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22年第6期全文转载。

22、BooogerCandy在北京一家旅游互联网公司工作。她瘦瘦小小,面容清秀,左右手腕上各有一个纹身——去年外出旅游的路上纹的,和人聊天时她会时不时迸出很多新奇的词汇,看起来脑子里随时有几十个想法。

23、第对亚文化应“存异求同”。

24、(4)(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

25、ঞ青ོ弦ོོ墨ོོ韵ོꦿ࿐₅₂ₒ

26、啊里木 | 苏热亚

27、这个大象图案的纹身主人来自茂名,是两个宝宝的妈妈,选择大象是因为大象是育儿的模范,母象会教导小象很多技能,细心又耐心。它懂得该放手时就放手,当小象有危险时却会不顾一切去保护。往往女人是脆弱的,但母亲是坚强的。

28、流年追不及

29、亚名:东京悲情试验品

30、你是不是还在因为没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亚文化网名而苦恼?

31、Q:你们怎么看“亚文化”?

32、怎样表白

33、Q:我们看取名器的界面十分粗暴简单,是故意为之吗?

34、  

35、༻҉ꦼ南沐ꦿ҉᭄成辰ꦼ҉༺

36、Q:当初为什么想到做一个高科技亚文化取名器的?例如“碱性”/“西伯利亚”/“xx主义”/“四次元”等颇具特点的词汇你们是怎么选取的?

37、主流文化一方面要包容亚文化的差异性,一方面也要赋予亚文化更多的文化共识,例如,引导亚文化关注自由和平等之间的平衡、个性和社会的统权利和义务对等、爱和被爱的和谐、痛苦与快乐的辩证、挫折与成长的必然、小我与大我的关联等等,使得“差异”性的亚文化走入主流文化。

38、鬼畜视频一开始在中国的传播仅仅局限于A站、B站之类的ACG类网站,随着B站的发展,新兴的鬼畜调教和人力VOCALOID的出现对原来的音MAD造成了冲击,坚持传统的老会员和新来的会员矛盾愈演愈烈,最后B站设置新区容纳双方,"鬼畜"的含义再次发生改变,变成了"鬼畜=音MAD+鬼畜调教+人力VOCALOID"。自此开始,B站的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最终形成了鬼畜文化这一亚文化类型。

39、索西亚

40、姚明

41、网游文化的出现,缘于网游实现了虚拟空间的互动,满足了人们的参与需求,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他们向往游戏世界里的简单纯真、公平正义、爱憎分明等,游戏世界嫣然成了他们心中的理想王国,带给他们的是只要努力就有回报的理想世界的投射。玩家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各种各样的人生,他们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均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42、●●●

43、ᝰ小້໌ᮨړ࿐

44、和国外的青年亚文化一样,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也是随着大众文化的勃兴而生成的,它的存在与媒介文化息息相关,与大众传媒的变化与沿革保持着紧密的关系,青年亚文化生命体中保留着大量的媒体特征。这些媒体特征,有大众文化生成的共性内容,也有青年亚文化发展变异产生的特质。

45、当中道理就和前几年杀马特被群嘲差不多,尽管杀马特并不等同于亚逼,但这两个群体之间都有着两个共通性:

46、       

47、平泽唯

48、亚文化群体,许多是所谓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亚文化则是青少年亚文化。

49、A:对的,虽然这个程序的名字叫高科技亚文化取名器,但其实可以看到我们的界面十分简单、粗糙,并不高科技甚至有些复古的工业极简风,我们想突出一个冲突感,就觉得挺好玩儿的。

50、小镇青年在城市处于漂泊状态,属于“都市异乡人”,而能提供成长体验的农村又成为了“回不去的故乡”。熊培云在《追故乡的人》中所说的“对我而言,故乡是双重枷锁,它既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也是一个走不出的地方”,成为小镇青年的精神写照。被现代性的历史进程裹挟又被甩出时空夹缝,造成了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心理空间的三重错位。“小镇青年”的社会身份让他们产生了认同危机,而以亚文化资本构筑“圈内文化”成为他们建构认同的方式。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把世界比拟成一个大舞台,把身处其中的个体比拟成演员,个体自觉不自觉地“展示”着自己,借以塑造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从而构建理想“自我”。快手短视频平台为快手亚文化群体创造了虚拟的表演舞台,喊麦、吃播、社会摇在其中尽情展演。社会摇主播表演着高度理想化的自我形态,社会摇的仪式感以及刻意打造出的“社会”语录创造出虚拟的“社会”生活,呈现出浓重的表演意味。通过在快手场域舞台的展演以及与粉丝的交流互动,主播们一方面获得理想自我的完整性感受,另一方面通过互动产生了心理上的归属感和依存感,弥补了在现实社会中无人关注的社会边缘位置造成的心理缺失和自我的不完整感受。就如同文艺青年把豆瓣认同为精神上的圣殿、文化精英用知乎捍卫自身的阶层格调一样,小镇青年也只有在快手上才能寻觅到“知音”,找到他们精神上的栖息地。文化精英认为那是廉价的文化、劣质的狂欢,但对于小镇青年来说,快手却是他们找到自我与群体认同的场域。快手亚文化群体把快手营造成了一个狂欢的秀场,在其中忘我地表演;越狂欢、越忘我,背后就越焦虑,顶着庸俗与堕落骂名的自我陶醉折射出的是自我身份的迷失。

51、比如说这次的亚逼生成器,“高科技亚文化取名机”的主创们最初的想法也只是娱乐,可能是无意义的。

52、(7)格奥尔格・西美尔.大都会与精神生活(G)//汪民安,陈永国,马海靓.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53、关于亚逼群体中为什么年轻人居多无需多谈,需要讨论的是关于亚逼群体于主流媒体间话语权的问题。

54、Q: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高科技亚文化取名器在一夜间获得了这么多人的关注?

55、知乎用户@MathiasSuslik称,字面意思上来看,亚逼全称应为“亚文化逼崽子”。

56、卫衣来源于英文SWEATER的说法,就是厚的针织运动衣服、长袖运动休闲衫,料子一般比普通的长袖衣服要厚。SWEATER的发音音译过来就是斯卫特,卫字的发音比较重,久而久之,就被叫做卫衣了。

57、笑已搁浅

58、“xx火了,但跟风狗也多了”,或者“没想到我珍藏的宝藏歌单终究还是999+了”,在热狗《再见Hip-Hop》的评论区里,1828个赞的热评第是“再见Hip-Hop,从此商业化”

59、阳光贿赂我的心

60、谈亚文化

61、寄存希望

62、邮编:300071

63、《小丑》杰昆Joker

64、露易丝

65、精彩回顾

66、亚欧式.接吻

67、为了确信自己能get到“高科技亚文化取名机”对使用者的G点,我曾和身边的朋友,老亚逼er小吴进行了一次短暂的交谈。

68、|原创内容如需转载,须经本刊编辑部授权。

69、☪᭄你好ོꦿ࿐

70、“但是我们并没有对这个口子作出定义,我们没有说要通过这个口子要让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产生某种含有特殊意义的碰撞,只是大家都来玩一玩,乐一乐这样。”

71、青年亚文化人群开始再次分解

72、圈内鄙视链

73、与我们一起AMA—askmeanything

74、中野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