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啦网 > 名言 > > 正文

王阳明心学经典语录【文案88句分享】

王阳明心学经典语录

1、王守仁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科举至上,学校重知识记诵,轻全面发展的情形下提出和实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他的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内容:(王阳明心学经典语录)。

2、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

3、只要一个人心存正气,行得正,就不怕被鬼迷了心窍。好色,就是被色鬼迷;贪财,就是被财鬼迷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气,就是被怒鬼迷了……诸如此类,与其说被什么鬼迷住了,其实都是自己的心不正,不能定。

4、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5、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6、 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7、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8、遂别真徒侣,还来世路衢。题诗叹城郭,挥手谢妻孥。

9、2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王阳明心学经典语录)。

10、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他的碑亭。

11、事上磨炼,就是通过具体事情来实现克治之功。省察克治应通过做具体的事来实现,而不是一味打坐冥想。若只想不做,一遇到具体的事,也招架不住,不能应对。

12、幢盖迎三洞,烟霞贮一壶。桃枝蟠复直,桑树亚还扶。

13、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14、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15、山池静澄碧,暑气亦已收。青峰出白云,突兀成琼楼。

16、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7、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18、这种人,难道不是儒家所谓的圣人吗!这种人,在毛泽东思想的培育下,一批又一批地集中地涌现出来了,如张思德、雷锋、刘胡兰、王进喜、欧阳海,等等。他们的地位都不高,属于普通战士和工人;他们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属于“半文盲”。但他们都具有“圣人”的根本特征——“大公无私”,即处处为别人着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光辉的品质和高尚的行为,感化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乃至几代人!

19、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0、“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21、4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2、官场的内耗,国家的虚耗终使社会积重难返,尾大不掉,表面的繁荣也逐渐成为泡沫,像吹出的肥皂泡,体积越来越庞大,而随着肥皂水的张力到达极限,越来越脆弱,然后一触即破。

23、稊米休言圣,醯鸡益伏愚。鼓鼙催暝色,簪组缚微躯。

24、伊予一生志,我尔百年躯。江上三千里,城中十二衢。

25、夜宿无相寺春宵卧无相,月照五溪花。掬水洗双眼,披云看九华。

26、横额:真三不朽。谁能帮我解释一下王阳明心学名句人的宿敌只有一个,便是他自己。

27、当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之后,这种趋势就更加明显。最终的结果便是否定人心,肯定道心。性统治了情,理主宰了心,人悲哀地沦落为理的载体,存在于世的意义与山川草木无异。说难听点,就是植物人。

28、(以上书籍来源于/wym/xsyj.htm)

2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30、袒裼坐溪石,对之心悠悠。倏忽无定态,变化不可求。

31、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32、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33、有时不快乐,是因我们太在意别人的感觉,一句非议,一件小事,都在内心耿耿于怀,让外界控制了自己的心情。多数时候,别人说的话,做的事,他或许早就忘了,我们却还在自我折磨着。活着已然不易,一路颠簸而来,大可不必屡屡跳下别人无心设置的陷阱。多活一点给自己看吧,很多人事与你毫不相干!

34、可是,王阳明的优点在于,他对朱熹的思想不是盲目接受的,而是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的,其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解、探索和实证检验。王阳明画像

35、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并不一定是好事,比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最后的结果就是船翻人亡。

36、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37、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38、有了如此境界,在诗歌的四句,诗人进一步抒发此时的心里感受——“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39、月明猿听偈,风静鹤参禅。今日揩双眼,幽怀二十年。

40、白凫飞处青林晚,翠壁明边返照晴。烂醉湖云宿湖寺,不知山月堕江城。

41、王阳明: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42、人生,有多少计较,就有多少痛苦;学会大度,原谅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得饶人处且饶人,高抬贵手让人过。大度的人心胸开阔,不斤斤计较,不记仇,自然快乐也就多了。

43、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44、老惜光阴甚,慵牵兴绪孤。偶成投秘简,聊得泛平湖。

45、王阳明心学的代表作《传习录》,我是用了312天晨读完的,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期间也阅读了不少参考书籍,所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是有切身体会的。

46、王阳明举了一些很常见很平常的例子来说明,他说,当有人看到小偷偷东西,便要去制止;当人看到孤寡老人行动艰难时,便要过去帮忙等等,这就是依本心在行事,也就是良知的表现。

47、由此可见,阳明先生与朱子之争,乃“主义之争”,而非“私人之争”。这一点,阳明先生也曾反复告诫他的学生:我的学说与晦庵先生有不同之处,是因为“入门下手处有毫厘千里之分,不得不辩”。阳明先生讲的“入门下手处”,不正是格物吗?

48、坐望九华碧,浮云生晓寒。山灵应秘惜,不许俗人看。

49、17 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50、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王阳明 《传习录》

51、一个人,若是真的用功,他人的毁谤或是欺慢,也会是一种磨炼,也是使自己的道德进益的机会。如果不用功夫,那么别人的毁谤就是登时将自己击垮的魔鬼。每一次外界的挑战,都是对本心修养的一次考验,是将其作为“进德之资”还是“魔”,就看自己的功夫了。

52、与朋友相处,只有彼此谦让,才能让双方都受益,互相攀比则会双方受损。在人际交往中,要抱着谦虚的态度,才能实现双赢和互补,有所进益。

53、《王文成公全书》是清同治光绪间(1862-1908)浙江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明代王守仁,儒客大家。该书共三十八卷,收录了《宋子晚年定论序》、《修道说》、《大学古本序》等作品。

54、能真心悔过是一种良好品德,但有的人犯错之后过分耽溺于悔恨之中,不能原谅自己。“是药三分毒”,在悔恨中不能自拔会更伤及自身。悔悟是正确的,也不必太过自责,适当地给自己一些宽容。

55、九华山下柯秀才家苍峰抱层嶂,翠瀑绕双溪。下有幽人宅,萝深客到迷。

56、船头龙夭矫,桥脚兽睢盱。乡味珍彭越,时鲜贵鹧鸪。

57、王阳明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就如树的根基好,抽出的枝条、结出的果子就是好的。修养好本心,那么一定会有美好的德行。

58、有缘而来,无缘而去。该来的自然会来,不该来的盼也无用,求也无益。有缘,不推,无缘,不求。来的,欢迎,去的`,目送。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人世间的事情勉强终归不能如意,强求势必不会甜蜜。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世事,如此,努力无悔,尽心无憾。

59、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 《传习录》

60、初晴鹤点青边嶂,欲雨龙移黑处潭。北半斋坛天寂寂,东风仙洞草毵毵。

61、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62、对于体内功夫的变化,不可太着意,那样就会拔苗助长,破坏功夫的进展;但是又不可完全落于无意,那样就会神炁分离,同样无法进入修炼的正轨。好像烧火做饭,火太大则饭烧焦,火不足则饭不熟,就在二者之中求之。妙在有意无意之“中”,其中火候,须要修炼者注意领悟。

63、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64、有了关于“心即理”的根本观点,有了关于“理”是德道良知的观念,王阳明豁然开朗了。也就是在“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开始形成了他的富有创新意义的哲学观点。他的这个根本观点,是沿着陆九渊“心学”的路数走而悟出来的“心学”心成果。这是跟朱熹的“理学”不一样的“心学”新的理论成果。使陆九渊的“心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宋明理学发展的新阶段。王阳明讲学图

65、《王文成公全书》是清同治光绪间(1862-1908)浙江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明代王守仁。该书共三十八卷,收录了《宋子晚年定论序》、《修道说》、《大学古本序》等作品。

66、梦里听、瑶琴三弄。醉卧长安人不识,晚秋天、此意西风共。

67、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68、王阳明“四句教”就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是王阳明的学术宗旨,是他一生的思想精华总结,高度思想的概括。

69、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70、 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问他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

71、人生就如牌局,发牌的是上天,而出牌的是自己,只要牌一发下来,大牌小牌就已注定,无论你抱怨也好,怒骂也罢,一切皆成定数。没有人手里永远是好牌,也没有人手里永远是烂牌;没有人一辈子一帆风顺,也没有人一辈子举步维艰。因此,春风得意时不可以得意忘形,四面楚歌时用不着悲观失望。

72、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73、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74、而春秋战国以后的千年,可以直接称为圣人的其实有两个半人。

75、 王阳明,被《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语录。下面这十句,尤其精彩,堪称说尽了心学最高明的境界。

76、“无事时是独知,有事时也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有力,只是在人所公知处用功,便是诈伪。”

77、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

78、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79、王阳明曾说:“不求日增,只求日减。”其实,他的这个观点和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观点殊途同归。这两位圣贤都认为,在做人的道路上,每日都应当减少内心的欲望,当人的贪欲一点点减少的时候,才会渐渐进入一种顺其自然的潇洒境地。

80、正是因为阳明心学蕴含着“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至上智慧,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终结中国两千年帝制的孙中山、戊戌变法及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梁启超、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功臣伊藤博文等人,均对《传习录》推崇备至。已故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该书列为“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之一。

81、人在社会上应该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有良知之人善意可做,恶意不能做,这就是有良知良心之人。站在伦理道德立场上,论没有良知之人,就是指没有良心之人。

8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名人赞美阳明洞的诗句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白居易)青阳行已半,白日坐将徂。

83、一到春天,万物复苏,农夫们在这块土地上种上了“善”的禾苗,同时,一些“恶”的杂草也伴随着生长,这种状态下,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84、王阳明思考的结果是,朱熹所说的“理”根本就无法从竹子等物品中“格”悟到,因为“理”根本就不在外部事物上,而是在人的心中,“理”不是别的,就是人心中的道德良知。王阳明举例说:“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传习录》)

85、从注释的出处到白话的译文,还是不错的,我个人感觉比前边介绍的《传习录全译》要稍逊色一些。

86、 蜡烛能发光,光却不仅在蜡烛上,还可以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这就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

87、《瘗旅文》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王守仁所作的一篇祭文。该文描述了作者谪居贵州龙场驿期间,目睹了吏目一家三口暴死异乡,他与吏目主仆素昧平生,但情有所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