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啦网 > 名言 > > 正文

陶行知教育名篇摘抄【文案37句分享】

陶行知教育名篇摘抄

1、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2、   不过我们也不要气馁,一切还来得及,让过去都过去吧,我们应该活在当下,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此刻开始,让自己沉下心来,简简单单的做一件事,那就是读书。通过读书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提升自己。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来读书,可能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就像我们组长MRXu说过的那样,让我们相信坚持和重复的力量,越努力就会越幸运!让我们不忘初心,行动起来吧!

3、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教学十几年,我认识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近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去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

4、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王梓坤

5、第以儿童的视角看待问题。日常教学活动,能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活动,教学不再居高临下,而是和学生站在一块,与孩子的思维一样思考问题。这样,教学就不会脱离孩子,教育更接近孩子。(陶行知教育名篇摘抄)。

6、活旳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旳活神仙。

7、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8、儿童是应该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是非常痛苦。固然有许多人才是从痛苦中长大起来,但是成人的责任是应该把社会改造得好一点,使未成熟的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我们应该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不够,我们应该引导儿童把地狱敲碎,让他们自己创造出乐园来。

9、会查字典:包括中文字典和外文字典等。在小学四年级以上,在国语课、外语课,课前准备工作中学习。

10、“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力的表现,力的变化”。先生站在国难当头的时代,寻找救国救民之道。也唯有通过教育,给人以思想上以启蒙,行动上以力量,行为上以指导,来实现强国富民之道。

1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教育名篇摘抄)。

12、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13、另外,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任,也是教师的分内之事。拿了这份工资,做好这份工作,本就不应该想着要求学生回报什么。如果觉得自己对某位学生很好,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份关爱,能够理解老师的苦心,对教师而言就够了。难道非得要求物质回报吗?

14、如果用同情之理解去想这个问题,倒也可以想得通——初中有中考压力,需要招收一点好生源。如何才能甄别出好生源呢?目前只有用普通小学生没学过的,用小学里不教的知识来选拔。在家长眼中,对中考成绩有追求的学校当然是好学校,孩子进了这样的学校才能用功念书。念好了书,将来才能更好地应对高考。于是,从小学到中学,以“考”为本,好像是自然不过的了。

15、陶先生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孩子拆表是因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就是一种求知欲,原是有出息的表现。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欲打掉了吗?与其不分青皂地打一顿,不如引导他去把事情做好,培养他的兴趣。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学习爱迪生的母亲,那么理解、宽容孩子,那么善于鼓励孩子去动手动脑,这样,更多的„爱迪生‟们就不会被打跑、赶走了。”

16、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近二十年,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拓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读书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老师啊,为了下一代,为了我们自己,请读书!如此而已,我们的教学技艺得到提高了,我们也远离尘嚣,让浮躁的心灵变得平衡而充实,宁静而致远......

17、规范保教活动。各园坚持学前教育活动化,幼儿活动游戏化,保证每天室外活动2小时,以习惯养成、游戏启智为主,科学实施五大领域保教,穿插安排晨午检、吃饭、洗手、如厕等,让幼儿在生活中游戏,在游戏中启智、健体、养习惯。

18、阅读,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如同吃饭、睡觉一样,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就不会有没有时间的问题,不会有不会读的问题,要的是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19、学生精神:我认为先生所提求学具有科学精神,就是求知精神、求是精神、求实精神、探究精神、掌握方法;改造社会委婉精神,就要有带头精神、循序渐进、方法技巧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精神,首要是信仰和民族气节,名大体识大利,为了大义用于牺牲自我精神;明辨是非、坚强拼搏精神。

20、在《学生的精神》一文中,陶先生将学生的精神大致分为三种:学生求学需具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培养具有什么品质的学生,即我们的教育最终目标。就如同我校教学楼上悬挂的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育的宗旨不是教出一批做题的机器,而是真实的社会的人。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他们缺乏吃苦耐劳以及应对挫折的精神。这些孩子的想法往往比较偏激叛逆,我们老师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的确任重道远。

21、“做学问最忌讳的玄想,武断,尽信书,以差不多自足,以一家言自封”。我认为,做学问最需要科学精神与辩证思维,以科学的研究方法、质疑精神、研究精神做学问,明辨是非,不盲从,不迷信书本,在生活实践中思考、验证,不满足与现状,始终保持一颗上进之心。

22、教学之谛,贵在教学相长。先生指出,“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我却觉得十分的枯燥”。读着先生的谆谆教导,扪心自问,我们的教学,是否“拿着旧船票”,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就是说教师首先得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我们不可能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学完学段内所有学科的教材,但最基本的要学完所任学科的《课程标准》和学段内所有教材;除了教材知识,还要涉猎更多的课外知识。其次教师还要保证“一桶水”不是“死水”,而是“活水”,要保证“活水”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而提高自我的最佳途径是多读书。我认为教师既要读“有用之书”——读《课标》、教材;读教育名著,掌握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还要读“无用之书”——读人文社科类书籍,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充实内心世界;读报刊杂志,了解天下大事,感知知社会百态,把自己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读历史、小说,遍知古今,畅想未来……

23、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24、一是学校之间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通过考察学习,薄弱学校借鉴先进学校的办学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开创属于本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但经验不可原本照搬,需要结合本校多年的办学底蕴和办学实际,适合学校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模式,才是最好的教育。

25、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26、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教育教学活动要围绕生活实际展开,离开生活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无异于纸上谈兵;离开生活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地解决。我们向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正是生活中的这些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而解决的方式方法就要在教育教学中去寻找。这样,学从生活中来,做在学习中学。虚心的态度、精密的观察、证实的试验,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

27、今天的新教育实验,在为中国教育探路;先生当时的教育理想,正在新中国的沃土中变成现实;现实的教育追求,我们仍在探索中……

28、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

29、会做小先生:包括帮助工友、同学以及学校附近农友等。在“文化为公”,“知识为公”,“即知即传”的号召下,自动的以一技一艺之长去帮助人长进中学习。

30、破即补。污即洗。劳即谦。乱即理。债即还。病即医。过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复。帐即记。

31、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32、因教施教也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

33、在办公室处理学生,可以适当严格一些,当然,也不是冲着学生发火,可以让他先反思一会儿,想一想为什么老师要处理自己。

34、第二是:要有清心。清心就是清心寡欲,不为外界金钱所诱惑,不为权势而动。老师是一个清贫乐道的职业,既发不了财,但也饿不死。我们教师的鼻祖孔老夫子,年迈之时,穷困潦倒,而周游列国。我们当代教师待遇已有很大提高,但面对高房价,高消费,还是有捉襟见肘之感。

3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6、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