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啦网 > 名言 > > 正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案29句分享】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自周恩来总理,这是他年少时期立下的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出席新中国开国大典。多年后,苏联驻华最高长官齐赫文斯基院士回忆,那天凌晨见到了周总理:“周恩来站在那里,脸色苍白,双目紧闭,身边两个警卫搀扶着他。周恩来的秘书赶忙走过来,请我不要打搅总理,他四天四夜没合眼,一直忙于政治协商会议的工作。”

5、学生各自再读1~2遍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自周恩来总理,这是他年少时期立下的远大志向。

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8、“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9、   我相信,全体同学一定心有梦想,一定会朝着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奋斗,到2035年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你们一定是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我们的民族一定会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0、“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出自周恩来总理,这句话原是周恩来总理12岁那年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周总理深感伯父对他的言谈和他目睹亲身经历“中华不振”的体会。

11、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帐.”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12、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4、躲过了“克什米尔公主号“的暗杀事件,周总理为了不错过这次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好机会,不畏艰险毅然前往印度尼西亚出席万隆会议。在短短的七天时间里,周总理充分利用了这个广交朋友的好机会,他宴请各国代表,日程表安排得满满的。无论是大国小国,无论是友好的或是不够友好的,周恩来总理都想方设法认识接触,坦率地探讨相互关心的重大问题,消除隔阂。在这期间,周总理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到三个小时。这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周总理用他的智慧和外交魅力,为新中国打开了广阔的外交局面。

15、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

1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说说各自的读书目的,对比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谈谈由此获得的启发。

17、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

18、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9、周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冲破外交封锁,一路披荆斩棘,一连访问了非洲十个国家,终于为新中国的外交打开了一个突破口。真正实现了周总理出访前曾掷地有声说过的:“我们必须走出去,让别人看到我们,听到我们的声音。”

20、    同学们,新中国在风风雨雨中经历了69年,这69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也明显提升,蛟龙号潜水器、航空母舰、宇宙飞船、大型飞机等等这些都在如火如荼地建造着,现在又了新的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但我们的核心技术还不够好,还没有真正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但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抬头,现在中国再次面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时刻。中华民族越是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就越能体现团结奋斗的精神,越能闯出一片新的天地。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小朋友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气概和力量。

21、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

22、故在课堂上清晰地回答了魏校长提出的“你们为什么读书”问题。老校长高兴地连连点头赞:“好啊!为中华之崛起,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23、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在租界地里,他目睹了中国同胞受欺辱的情景,心情非常沉重。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读书只为“洋为中用”的年代,13岁的周恩来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年少轻狂,而是翩翩少年救国志向之帅然。

24、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26、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7、个人觉得,可以在学生没有抓住主要人物的时候先打断。锁定训练目标。这样可以节约一点时间。

28、"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务院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他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