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啦网 > 名言 > > 正文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感悟【文案86句分享】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感悟

1、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4、第10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经典名句及感悟)。

5、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

6、我们高中的学校有一块石头,倚在一棵很高大的树下,那块石上刻了“上善若水”四个字,是深绿色的字,与那棵大树倒是映衬得挺好看。“上善若水”这四个字也是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可能有人也在电视剧里看到过,它讲的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也是如此。水是柔弱的,可它又是最有力量的,甚至能把石滴穿。人的品性当如水一般,已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四个字虽然简单,却决不易做,仅有真正善良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8、(名句赏析):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9、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0、7)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出处)《道德经·第六章》(译文)它(谷神)的本体是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的,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1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12、(名句赏析):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1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4、《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亡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15、(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16、(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17、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七十七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8、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道德经》

19、(名句赏析):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2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1、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22、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23、(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24、(名句赏析):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25、(译文)踮起脚尖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跃起大步想要快走,反而行走不快。

26、三是宇宙之本源的混沌无形的“道”,是宇宙之本源的道。

2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8、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道德经》

29、想想自己也真是惭愧,我们都不断的向生命的终点走去,一路上却喋喋不休地抱怨东抱怨西,就在抱怨的同时,我们错过了多少良辰美景啊。

30、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1、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32、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33、用了“倒话顺听,顺话倒听”也就是“正言若反”句式,揭穿外在表象与内在本质的区分。说明了一切事物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并不仅仅是明摆的矛盾存在,而且有着深藏不露地在互为转化中。(认知这点更为重要)

34、(译解)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

3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36、(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37、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38、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得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39、(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40、(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41、老子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就是将学习到的前人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42、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着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43、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44、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45、(翻译)遵循于自古以来就有的大道,来驾驭当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实际。

46、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老子六十三章》

4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8、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49、(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50、老子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就是将学习到的前人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51、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52、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53、(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54、大道废,才提倡仁义;智巧出,才产生伪诈;家不和,才显出孝慈;国不宁,才大讲忠信。一个社会,德讲不下去了,才讲仁义,已经是有心的作为,不是自然的流露了。仁义讲不下去,才讲礼,要大家矫揉造作一番,勉强的东西变成了社会的共识,人的.内在精神也就被戕害得差不多了。——老子

5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5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5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58、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骄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59、(译文)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60、第48章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6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6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63、自然中一切事物的生长都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但结果又合乎某种目的;大自然并不有意识去追求什么,但却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水流花开,鹰飞鱼跃,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然而又妙不可言;它们不想实现什么,但又样样都实现了。

6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65、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66、出自先秦《老子》第十七章。信,诚信。足,够。焉,句末语气助词。诚信不够,就会产生彼此不信任的事情。此言诚信来不得半点虚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建立在彼此诚实相待的基础之上的。

67、(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68、(译文)最好的统治者是悠闲的,他很少发号施令。

69、出自先秦《老子》第八十一章。辩,指口才好。善良的人不怎么会说话,能言会道的人不一定善良。此言品德与说话能力没有一致关系,而是有矛盾关系。此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揆之历史与现实,却也基本符合事实。因此,在我们的为人处世中,这话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70、(译文)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

71、(翻译讲解):塞信私欲的通道,关闭情感的门户,终身不会窘困。

72、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出处原来在这里。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错误,才能够不因一点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

73、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74、动为静之基;清为浊之源!——老子《清净经》

75、9)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译文)知道了但装作不知道,这才是高明。不知道却装作知道,是真有毛病。圣人没有这种毛病,因为圣人以这种“强不知以为知”的毛病为病。就是因为他们把“强不知以为知”当作病,所以才不会有毛病。

76、所以,《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种客关规律,对人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无为而无不为。

77、出自先秦《老子》第五十四章。善于栽培树木就不会使其根本动摇,善于维护就不会使既有的东西脱落。此以植树、护物为喻,说明道德的培养与维护的道理:善于修身修德的人,别人是难以摇动其心的;善于维护道德善行的人,别人是无法改变其心志的。

78、点评:以前对这句话,很不理解,现在终于感觉有点明白了。“刍狗”,是古人祭祀时使用的用草扎成的狗,视为神圣之物。在祭祀典礼结束后,人们会小心翼翼地将其放于无人践踏的地方,而随其自然而化。“不仁”,并不是不仁道的意思,而是指一视同仁,无所偏爱。因为如果有仁,就一定有不仁,有善就一定有恶,都是相对来说的。仁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不是老子的主张。

79、26)知足者富。(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知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8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81、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第五十四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82、真正体悟大道的人,知道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大道的本质,所以就不说;能用语言描述出大道来的人,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的体悟大道。放在生活中就可以这样解释:有智慧的人,一般不会轻易发言;随意发言的人,肯定没有智慧。

83、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84、(名句赏析):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85、(感悟)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