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啦网 > 名言 > > 正文

王阳明心学精髓4句【文案43句分享】

王阳明心学精髓4句

1、(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2、原句: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3、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4、  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5、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6、“当极静时,觉此心中虚无物,旁通无穷,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所止极。”——王阳明

7、  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8、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王阳明心学精髓4句)。

9、嘉靖六年(1527)王守仁奉命将出征广西,他的学生钱德洪与王畿对理解王守仁这四句话,发生了分歧。钱德洪认为这是教人的定本,王畿则认为这只是权宜之法,若心是无善无恶的心,那么意、知与物也皆是无善无恶的了。

10、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11、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12、   感悟:自古以来,圣人都在为我们讲述一个真理:心为天地万物之主。王阳明也不例外,因而他在《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文中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说的正是心力于人的强大作用。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13、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14、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的显现处,只是一个真诚恳切,这就是良知的本体。所以,真诚恳切去侍奉双亲就是孝,真诚恳切去敬爱兄长就是悌,真诚恳切去辅佐君主就是忠。

15、(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16、阳明先生通过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评判以及方法论来教会我们心存良知,为善去恶,自觉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17、也就是说,因为“心外无物”,万物的意义由“心”赋予,而我们生来就有“良知良能”,所以“仁义礼智信”等在我们身上的具体表现,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的外在显现,这种“显现”是与外界和他人无关的“心外无物”的“本心”体现。

18、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

19、原句: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20、“光不仅在烛上”故事背景: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21、 事上磨练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让自己的喜怒哀乐恰到好处,不可过分。我们事上磨练,就是要到人情事变上去练心,喜怒哀乐是人情,富贵、贫贱、患难、生死是事变,事变也只是在人情里,只要能在人情事变上致良知,那就是最好的练心,自然是最好的事上练。

22、 人人皆有良知,为何世界上还会有那么多的恶人?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他们的心,失去了本体。所谓失去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王阳明说,有善有恶意之动。

23、  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24、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25、  亲情与生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断灭种性。

26、王畿年少时豪放率性,日日在酒肆博场中,每天都涉足酒楼茶馆和赌场。王守仁很早就想结识他,可是始终没有适当的机会。

27、阳明先生的良知学说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主体价值,“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所以他说,满街都是圣人。

28、许多时候,他人的侮辱和中伤,对我们到底是“伤害”,还是“历练”,抑或者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就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那些人和事。让我们拘泥于“伤害”之中的,其实是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所以,高情商的人大抵都能明白,“能够从负面情绪中拯救自己的,大抵只有自己”,许多时候,让我们感到“为难”的,不是所谓的人和事,而是我们自己不放过自己。

29、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弟子于中继续谦让。

30、 习气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王阳明不无遗憾地说,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人组成的这个社会不是真诚恻怛的,而是充满了客套和虚伪。

31、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 

32、良知是个直性子,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

33、毫不夸张地说,以上这五大四句教,即使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文化,若能记住了、吃透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和根本精神,也算是把握住了。

34、 胡适被任命为美国大使的时候,每天到处拜访求人,累得半死,但是每次半夜下属来访,他依然和和气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胡适给他妻子江冬秀的信里说: “我现在做的是受罪的事,但你知道我的脾气,我不去就罢了,去了,我总要把全副精神摆出来,总不要叫人家看我的臭脸,总不要叫大家跟着我受罪。”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踢猫效应”。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35、心学之思|王阳明:做一个能前进、亦能后退的人

36、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37、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致良知之学,所谓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时刻保持内心的光明,然后按照良知的指引前进,则前路也必定光明。

38、装模作样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39、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40、 谦逊是一种礼貌。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待人谦逊有礼,总是可以让人如沐春风。

41、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42、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