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秋原文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扬州人”。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鲁迅语)。作者充溢内心的愉悦映照笔端,对《春》一文的抒情格调产生很大影响,使全文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积极乐观、蓬勃向上的情感线索贯穿文章始终。
2、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3、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4、一是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与能力:养成读书的习惯与能力、养成思想的习惯与能力、养成表现的习惯与能力。
5、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
6、我告诉他,朗读《匆匆》,背诵《匆匆》,默写《匆匆》,更重要的是要弄懂《匆匆》。
7、我说,《匆匆》就是讲时光匆匆,而且一去不复返,我们的生活,看起来很平静,日子也似乎有很多。
8、那些怕冷的鸟儿都飞走了,田野的上空少了往日的喧嚣。但是喜鹊、麻雀等却仍然在阳光下飞翔,它们是冬日家园的留守者,在田野的空地里,短暂的飞行后又落下,然后昂首挺胸地走来走去,它们一直坚忍地等待着,等待着春暖花开时,那些曾经在一起的鸟儿飞回来。来年它们还会相识吗?
9、 在解析课文,依据老套路,分层,概括大意。这个方法非常死板,学生在小学估计习惯了,所以也能跟着走,但是或许可以找一种方式把春天用几幅画来描绘,让学生自己找出来,这幅画里有描绘春天的哪些景,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画出来。
10、作者在此时仍然没有着笔写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触.“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才是真实的原本的他.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任何虚伪,只“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在当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实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因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趁着“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这个时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11、朱自清还说读书不能“只凭自己的狭隘的兴趣”,要博览,要“多读”。只有“多读”,才能循序渐进,由咬文嚼字、字字求甚解的“精读”,逐步过渡到“不求甚解”的“略读”,由“精读”单篇的教材或名著选本,到“略读”名著的选本或整部的著作,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12、1938年8月,为了研究和推进中学语文和大一国文教育,朱自清与西南联大同人筹办《国文月刊》。该刊的主旨重在语文教育,一切发挥跟商讨以语文教学为中心。
13、朱自清还强调要读“活书”,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去学习。
14、这样,在文字上便与原作有了出入。为尊重朱自清作品的原貌,本篇赏析的对象是朱先生写定的未经修改的文字。
15、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
16、广东的初秋不是很冷,一对兄弟俩迫不及待地穿着短衣短裤就跑了出来,他们拿着树叶正在玩捡树叶的游戏呢。你追我赶,又吵又闹,又叫又跳,欢快地跑着。
17、朱自清幼名自华,号实秋,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本科时改名自清,字佩弦。22岁,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先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江苏扬州中学和浙江春晖中学等中学担任教职,后来长期在清华大学中文系(含西南联大中文系)任主任,对于我国的中等教育,特别是中等语文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文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8、“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19、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0、“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立冬过后,万物都开始了收敛后的闭藏,无论是阴阳二气的变化,还是动植物的生长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人类养生,都遵循这一规律,总之大自然是草木凋零,虫兽冬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
21、LoweringmyheadItoywiththelotusseeds.
22、《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23、(美文)梁实秋: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
24、(美文)余光中经典:天真是我们重新出发的起点
25、但不努力,那就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6、冬天晴朗的日子里,田野上的天空是青碧的,好像水洗过的蓝宝石,洁净的耀眼。阳光温柔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冬日的阳光没有其它季节的阳光泼辣,宛如素影,照在原野里,大块大块的,整个田野就都闪动了起来,简直就是伸出双手就能掬起水来的一泓泓清泉。
27、《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28、“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
29、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30、“微风过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非常形象地从嗅觉引起听觉的、联想.当描写叶与花的颤动时,“像闪电”,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时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遮住了,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31、◆ 这些奇葩作业让老师无奈了!3点建议,帮你引导孩子心甘情愿写作业!
32、原创首发投稿邮箱13093948713@1com,投稿时请附个人生活照和50左右的个人简介,
33、 在讲课前,我还让学生提前做了预习,学生做的预习还不错,所以在导入过程中,非常顺利。关于春的古诗,学生脱口而出,顺手拈来。在讲到朱自清人物背景时,还带着学生回忆了六年级朱自清的作品《匆匆》,一下子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4、白鹭鸶:白鹭鸶鸟,是群居性的鸟,除了成群觅食、飞翔外,也成群在同一棵大树上筑巢。
35、朱自清先生写于1924年的那篇《教育的信仰》中提到:“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我斥责那班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
36、 接着分析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时,在第二大部分中,每一段每一句都逐一分析。这样显得重复、啰嗦,这一模块句解时,会有一些重复的修辞。现在想想也许采用教师句解某一两句,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你在句子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春天?让学生自己去领悟。
37、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38、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39、其荷也,顺地势以独雅,应天时而轻妆。采莲以为曲,制荷以为裳。儒有说荷之隽,佛发谈经之光。大千画之重彩,乐天寄乎意长。丹青尽其画卷,妙笔穷其华章。地以荷秀,荷以文彰。行之以德,报之以香。游乎阴阳之境,晓以动静之常。荷入身而自正,心生莲而自芳。
40、广东的初秋不是很冷,一对兄弟俩迫不及待地穿着短衣短裤就跑了出来,他们拿着树叶正在玩捡树叶的游戏呢。你追我赶,又吵又闹,又叫又跳,欢快地跑着。一排大雁正从北方往南方飞来,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它们都忍不住往下瞧瞧这对可爱的小兄弟。
41、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42、也或者,你会想到:“我去买几个橘子,你站在这里不要动”
43、在“教学与训育”部分,朱自清提出“国文教学”当从“训育下手”,郑重指出“教师若只是贩卖知识”,那真是“教而不育”,“教育”重在“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性行”(其余各科也该这样)。
44、Y回北平去了,我也到了白马湖。那边是乡下,只有沿湖与杨柳相间着种了一行小桃树,春天花发时,在风里娇媚地笑着。还有山里的杜鹃花也不少。这些日日在我们眼前,从没有人像煞有介事地提议,我们看花去。但有一位S君,却特别爱养花;他家里几乎是终年不离花的。我们上他家去,总看他在那里不是拿着剪刀修理枝叶,便是提着壶浇水。我们常乐意看着。他院子里一株紫薇花很好,我们在花旁喝酒,不知多少次。白马湖住了不过一年,我却传染了他那爱花的嗜好。但重到北平时,住在花事很盛的清华园里,接连过了三个春,却从未想到去看一回。只在第二年秋天,曾经和孙三先生在园里看过几次菊花。清华园之菊是著名的,孙三先生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画了好些画。但那种一盆一干一花的养法,花是好了,总觉没有天然的风趣。
45、“学制独立及思想独立为最要”(《教育经费独立》);
46、 闲于堤边漫步,湖面赏荷。阴阴杨柳,渺渺烟波。行处莺声之婉转,看时花影之婆娑。绿水影斜,疑西施之纱浣;红颜伴醉,呼南威以酒歌?阵阵熏风若拂至,团团妙叶则相磨。恍若湘妃,鼓瑟于风传声响;还如洛女,凌波而水湿丝罗。
47、打从春天把粒粒良种播撒到地里,经过一季子的锄犁耕作,就等待着金秋季节的收获,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他们播种下的是血汗,而收获的更是用血汗辛勤耕耘出来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