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啦网 > 名言 > > 正文

王阳明心学【文案25句分享】

王阳明心学

1、天理就是无私欲心,就是世间规矩,规律,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致良知心揭破其规矩规律的是与非,善与恶。

2、阳明心学合内外、一知行,形而上、形而下一以贯之,顾东桥昧于此,故而难明。而且,阳明心学的格物致知,是通过诚意而正心,意诚、心正、知致,知既致即是真知,真知即行,从而知行合与佛家的功夫也不同。

3、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当人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动(意识活动,也就是凡人的状态)。

4、大意: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头。

5、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寒来暑往,说也奇怪,我居然什么病也没有生。(王阳明心学)。

6、他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这种思想与佛教的“风动邪?幡动邪?非风动,非幡动,心动也。”类似。

7、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完全理解四句教,甚至可能存在误解。下面我逐句解释一下,以助大家理解阳明心学的要旨:

8、王阳明:有一种高情商,叫“遇事不随意责人”

9、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10、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历经坎坷,遭遇的磨难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

11、在最重要的著作《传习录》中,阳明把“心”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他直截了当地说:“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者,心即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斯举矣。”又进一步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这就是说,万物都是由人心派生出来的东西,只有用心去关照时它们才会真正存在。这样,“心学”就完成了对理学“天理至上”的颠覆。

12、而我离开故乡来到这里,已有两年了,同样也经历了瘴毒之气的侵害,但却能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我始终保持着豁达愉悦之心,没有一天是像你这样悲悲切切、忧郁哀愁的。

13、精神如此专注在美好而光明的境界上,自然就能将美好而光明的东西吸引过来。

14、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15、当司马光落难之时,皇帝让王安石来评价此人,王安石分别从人品、能力、才华等方面都夸赞连连,这才使得司马光得以保全。

16、所以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顺从和将就罢了。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17、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

18、在王阳明看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可分离;知识行的出发点,是用以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已在行中;行是知的归宿,是知的实现,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明察知在起作用;知行工夫统一的目的,就是去除“不善的念”,使心恢复善性,因而,知行统一就是“致良知”,而“吾心良知”即是“天理”,“知行合一”其实是“致良知”这一功夫的两个环节。

19、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20、致良知(价值归宿)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21、可见,王阳明的心学的第一个“好”,就在于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思想,扬弃了“二程”、朱熹等人的思想,提出了新的心学学说,重新解释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说法,创造性地提出了“致良知”学说。

22、从王阳明通过几次悟道,写下《五经臆说》中的一些语句,就可以得到王阳明心学的全面理解。

23、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24、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这种“心如明镜”的状态,才能生活得更轻松快乐一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