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啦网 > 名言 > > 正文

笛卡尔名言我思故我在原文【文案73句分享】

笛卡尔名言我思故我在原文

1、意思是:“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为当我怀疑其他时,我无法同时怀疑我本身的思想”。比较权威的一种解释是:“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笛卡尔名言我思故我在原文)。

2、引文3:现在我觉得思维是属于我的一个属性,只有它不能跟我分开。我是(Egosum),我存在(egoexisto),这是靠得住的;可是,多长时间?只要我在思维;因为假如我停止了思维,也许很可能我就同时停止是了。我现在对不是必然真的东西一概不承认;因此严格说来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者一个理性,这些名称的意义是我以前不知道的。那么我是一个真的东西,真正存在的东西了;可是是一个什么东西呢?我说过,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还是什么呢?我要再发动我的想象力来看看我是不是再多一点的什么东西,我不是……(同上书,第25-26页。其中几处有修改,参见Descartes:Meditationen,S.Descartes:MeditationesDePrimaPhilosophia,p.27)

3、历史上名人众多,名言更如夜空中的璀璨明星,哪些名言是我们应该知道的?这里也有一个“二八定律”:只有那20%的名言代表人类最有价值的智慧。这些话语,有着“一句顶一万句”的含金量,让后人从中得到精神的启示和生命的愉悦。

4、笛卡尔的哲学历程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历程。他的哲学追求的起点是对人类认知能力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笛卡尔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思维历程的开端:“一切迄今我以为最接近于‘真实’的东西都来自感觉和对感觉的传达。但是,我发现,这些东西常常欺骗我们。

5、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Jepense,doncjesuis”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笛卡尔名言我思故我在原文)。

6、笛卡尔考虑的身体和精神之间的双向影响是与众不同的,但他不能对非物质的精神和物质如何互动这一问题做出充分的回答。事实上,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7、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

8、在笛卡儿的论述中,“上帝是”与“我是”是有区别的。在我看来,这种区别与其说是字面上的,不如说是使用上的。如上所述,虽然笛卡儿也把“我存在”与“我是”并列来谈,甚至给人一种印象,好像他是用“我存在”来解释“我是”,但是实际上它们还是有区别的,而且这种区别是可以从他论述的方式,特别是从引文1前两句话到第三句话的过渡体会出来的。但是在“上帝是”和“上帝存在”这里,我们却根本看不到这样的过渡,因而一般体会不到它们之间明确的区别。在这种意义上说,“上帝是”和“我是”当然是有区别的。

9、所有的好书,读起来就像同过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们谈话。

10、每个人头脑中产生的思想,到你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部分,及至最后写出来的部分,都是不尽相同的。我怀疑古代的先贤早就领悟到了这一点,因此大多提倡“述而不作”,以免因没有精确的表述而误人子弟。

11、勒内·笛卡尔(ReneDescartes,公元1596年3月31日—公元1650年2月11日),出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的图赖讷拉海(现改名为笛卡尔以纪念),逝世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法国著名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

12、他认为上帝是有限实体的创造者和终极的原因。

13、    晚年时其名声大噪,以至于瑞典女王慕名请笛卡尔来给自己讲课,可是这却害了笛卡尔。笛卡尔孱弱的身体适应不了瑞典寒冷的天气,不到一个月后他因患肺炎而客死于异乡瑞典。

14、笛卡尔清楚地知道,精神在两方面都有影响:身体的伤害(或身体状况良好)会对心智有影响,心智中的情绪通过身体表现出来。这种身体表现可能发生在非常极端的情况下,精神痛苦的身体表现看起来就像患有某些身体疾病,如胃或头的颤抖、恶心和疼痛。

15、虽然到了思维层面的最高阶段,都是大师们“悟”性的不断升华。“条条大路通罗马”,在这点上,中西方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可谓殊途同归。

16、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17、我思故我在的意思是:“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为当我怀疑其他时,我无法同时怀疑我本身的思想”。

18、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烈·纪德说:选择就是自愿舍弃其他东西(Choisir,c’estsepriverdureste)。

19、笛卡儿在作出身心二元区别之后,再次提出“我到底是什么呢”的问题。在谈论灵魂的属性——感觉和思维——时,他说:

20、此外,我们过去一直把笛卡儿这句名言翻译为“我思故我在”,因而也很自然地理解为:由于我思维,因此我存在。这样,笛卡儿的思想就是强调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而且强调精神先于物质。这里,一个显然的疑问是:如果我不存在,那么我如何能够思考呢?人们会感到奇怪,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像笛卡儿这样的大哲学家怎么会出现问题呢?在这种意义上说,我们探讨对这句话中是的理解,即这里说的究竟是是还是存在,是非常有意义的。

21、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比较权威的解释是:“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因为我在思考的时候,肯定有一个执行“思考”的“思考者”,这个作为主体的“我”是不容怀疑的,这个我并非广延的肉体的“我”,而是思维者的我。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22、怀疑精神必然和卫道士战斗。此中矛盾天然形成。

23、简单地说,笛卡儿省略“是”以后的东西,乃是因为它们会涉及许多非常麻烦的问题,而且,它们并不是笛卡儿主要想回答的问题,“思”才是他要考虑的主要问题。这里,与思(考)相关的主要是思考“我是某种东西”,仅此而已,而这一问题的抽象就是“我是”。所以,完全可以肯定,引文1中第三句话的的确确是前两句话的继续,因而是它们的省略或抽象表达。

24、     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笛卡尔是富二代,其父把他送到了当时最有名的贵族学校----耶稣会,相当于中国的北大清华。而死后则给他留下了一大笔足够其终生享用的财产,其父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律师,然而笛卡尔虽然取得了律师的资格,其一生除了年轻时参加了尼德兰独立战争的志愿军的几年之外,几乎一直是在不断地到处游历、沉思、著作,没有从事过任何世俗的职业。其一生著作甚丰,最著名的著作就是《方法论》,为近代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可是据后人估计其因为恐惧教会的迫害而未发表的著作可能比已经发表的还要多。

25、引文4:必然的存在性在上帝那里真正是一种最狭隘意义上的特性,因为它仅仅适合于上帝自己,只有在上帝身上它才成为本质的一部分。这就是三角形的存在性之所以不应该和上帝的存在性相提并论的原故,因为在上帝身上显然有着在三角形上所没有的另外一种本质关系……说本质和存在,无论是在上帝身上或者是在三角形那里,都能分开来单独领会,这话也不对,因为上帝乃是他的是,而三角形并不是它自己的是。(同上书,第381-382页。其中有两处修改,参见Descartes:Meditati-onen,S.350)

26、我要这样来观察自己:好像我既没有双手,也没有双眼,也没有肉体,也没有血液,也没有一切的器官,而仅仅是糊涂地相信这些的存在。”(《DiscoursdelaMethode》)

27、中国的思维学说的起源,典型的有"无生有,有生无",相当于无神论,并不认为世界是有序而完美的;而认为,正因为世界杂乱无序,因此更看重如何取得万物的平衡、追求和谐。

28、讨论笛卡儿的思想,即使仅仅讨论他的“我思故我是”,以上论述也是不够的,大概至少还要探讨他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才行。《沉思》除第3章和第5章专门论及上帝的存在外,其他各章均有一些论述。因此,笛卡儿与上帝相关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他的“我思故我是”这一思想,乃是非常值得参照和思考的。

29、   可惜,女王无上的世俗的权利也未能改变命运女神的残酷,不到一个月后,笛卡尔便在这寒冷的异国患肺炎撒手尘世。两年后这位女王秘密地改宗笛卡尔所信仰的天主教,这在当时几乎相当于背叛自己的国家,因为瑞典的国教是与天主教势不两立的宗教。可见笛卡尔对这位女王思想的影响是何等之巨大。

30、这样的理想世界被设定是完美的,因而存在其中的事物的发展和认定都是有明确的区分认知的标准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毕达格拉斯的数论,直至柏拉图的理念论等等,都是形成认识论的基础。

31、这里,笛卡儿明确阐述了他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思想是与我不可分割的属性,从而正面论证了思维的重要性。然而十分显眼的是,虽然他在这里再次提到上述引文中的第三句话,但是却明确强调“我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并且进一步问“是一个什么东西”、“是什么”等问题。如果我们接着笛卡儿的论述往下走,就会看到,他还不断地在问:“我究竟是什么呢”(同上书,第27页),“什么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呢”(同上),并且通过自己的论证说明“比以前稍微更清楚明白地认识了我是什么”(同上书,第28页)。在这样的背景下,难道我们还能够说,笛卡儿谈论的是存在吗?我认为,笛卡儿主要谈论的乃是是,存在乃是关于是的一种解释,一种引伸的说法。用它来理解是,固然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笛卡儿主要是谈论思考,因而谈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对“我是某种东西”的理解,因为这是人们最直观、最简单、最经常的思考方式,至少在他看来是这样。

32、意志、悟性、想象力以及感觉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维而来。

33、“我思故我是”这个命题强调的是“思”,涉及到“是”,而在具体论证过程中,包含了大量关于上帝存在的讨论。如果没有任何哲学背景知识,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笛卡儿要使用“我是”这样一种方式来讨论他想强调的“我思”?探讨“我思”和“我是”,为什么要涉及关于上帝存在的讨论?这是因为,“我是”的核心不在于我,而在于是,而这个是恰恰就是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形而上学乃至哲学的核心问题。而上帝存在,则是中世纪神学和哲学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因此,笛卡儿的“我是”并不是随便说的。他的这个命题以及相关的探讨,是围绕着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进行的,同时也反映出中世纪哲学的强大影响和继续。

34、惠购《法国闪亮智慧:名人名言800句(中法文对照)》方式:在亚马逊网上订购,在FNAC网上订购,在巴黎凤凰书店购买。

35、应该说,笛卡儿的这段话是非常清楚的,不会产生什么歧义。如果它的意思是连贯的、一致的,那么第三句话应该是前两句话的继续,即仍然是要说明“我是某种东西”。在这种意义上说,“我是”应该是一种省略的表达,省略了“是某种东西”后面的成分。我以为,这样的理解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能不能令人信服,似乎还需要论证。也就是说,即使按照上下文可以理解笛卡儿是从一般的“我是某种东西”过渡或抽象到“我是”,我们还要找到足够的证据说明,笛卡儿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省略或抽象。其实,这样的论证在笛卡儿的著作中是不难找到的。同样是在谈论我是什么的时候,笛卡儿说:

36、原发期刊:《《哲学研究》》2001年第04期第33-40页

37、•选择已故的思想家是基本标准。换言之,其思想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没有阴影和疑点,用中国文化的概念来说,盖棺定论少是非。

38、这是笛卡儿在答辩别人对于《沉思》第2章的反驳时关于自己的论证的一段说明,他是想论证,只要我们认为属于一事物本性的东西,就可以被正确地断定为属于该事物。虽然这段话仅仅涉及与本性相关的问题,而没有直接回答存在与本质的区别与否,但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笛卡儿的有关思想,因为这里的解释是非常具体的。动物是人的本性,因此可以断定“人是动物”;三角之和等于两直角是三角形的本性,因此可以断定“直角三角形是三角之和等于两直角”;存在是上帝的本性,因此可以断定“上帝存在”。这段解释的意思不难理解,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本性与本质虽然近似,却无疑是有区别的。在笛卡儿时代,人们非常清楚来自亚里士多德的传统的本质定义,即属加种差。也就是说,说明一事物的本质需要说出它的属和种差。这里关于本性的说明,显然不是关于本质的说明,因为看不到属加种差。动物显然仅仅是属,而不是种差。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与表达本质相似的表达方式:“是动物”,“是三角之和等于两直角”,等等。以人为例,不管谈论他的本性(“人是动物”),还是谈论他的本质(“人是理性动物”),表达方式都是一样的,即“S是P”。也就是说,本性也好,本质也罢,都要表达为“是怎样怎样”。问题是,对于任何事物都可以这样谈论和考虑,惟独对上帝不行。因为上帝的本性就是存在,所以对它的本性的表述就是一个“存在”。推而广之,上帝的本质也是同样。

39、“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身”。一个简单的“悟”字,要想说清楚可不简单。

40、对心胸卑鄙的人来说,他是嫉妒的奴隶;对有学问、有气质的人而言,嫉妒却化为竞争心。

41、引文1:可是我怎么知道除了我刚才断定为不可靠的那些东西而外,还有不能丝毫怀疑的什么别的东西呢……难道我不是什么东西吗?可是我已经否认了我有感官和身体……难道我就是那么非依靠身体和感官不可,没有它们就不行吗?可是我曾说服我自己相信世界上什么都没有,没有天,没有地,没有精神,也没有物体;难道我不是也曾说服我相信连我也不存在吗?绝不是这样;当我谈论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是可靠的。可是有一个我不知道是什么的非常强大的、非常狡猾的骗子,他总是用尽一切伎俩来骗我。因此,如果他骗我,那么毫无疑问我是;而且他想怎么骗我就怎么骗我,只要我思考我是某种东西,他就绝不会使我什么都不是。所以,在对上面这些很好地加以思考,同时对一切事物仔细地加以检查之后,最后必须做出这样的结论,而且必须把它当作确定无疑的,即我是(Egosum),我存在(egoexisto),这个我常常说出或在心里想到的命题必然是真的。(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3页。其中几处有修改,参见Descartes:Meditationen,FelixMeinerVerlag1972,S.Descartes:MeditationesDePrimaPhilosophia,LibrairiePhilosophique,J.VRIN,1978,p.25)

42、       他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思想财富,让我记住他的名言:

43、引文5:如果“是动物”属于人的本性,那么可以断定人是动物;如果“三角之和等于两直角”属于三角形的本性,那么可以断定直角三角形是三角之和等于两直角。如果存在属于上帝的本性,那么就可以断定上帝存在,等等。(同上书,第152页。略有修改,参见Descartes:Meditationen,SS.135-136)

44、笛卡尔试图把自己的哲学思考建立在某些可以相信的确定性事物的基础上。他发现,自己唯一能肯定的一件事就是自己的存在,这引出了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我想,故我在”)。他的这个观点基于自己看到或经历的一切可能并不比一个梦境更真实的认识。但事实上,他怀疑这些事物的真实性,并思考这个问题,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45、引用名言,可以使语言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增加语言的文采之美和文化内涵。正如蒙田所说:“我引用别人的话,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多记一些名言警句,既有利于增加思想内涵,也可使自己的表达更深刻准确。

46、笛卡尔成功地将当时完全分开的代数和几何学联系到了一起。在他的著作《几何》中,笛卡尔向世人证明,几何问题可以归结成代数问题,也可以通过代数转换来发现、证明几何性质。

47、在笛卡儿的著作中,他用“存在”和“是”来论述上帝,因此他说“上帝是”,“上帝存在”,而且这两种用法确实常常是不分的,意思也是大致相同的。但是,从以上论述我们确实可以看出,这里还是有细微差别的。最重要的一个差别是,对上帝可以说“是”,也可以说“存在”,二者是等价的;或者,对上帝只能说“是”,但是这种“是”乃是在“存在”的意义上理解的;但是,对于除上帝以外的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简单地这样说。

48、然而,精神必须存在某处,笛卡尔认为它存在于大脑深处的松果体中。如果它是无关紧要的,为什么到处都有它?它对物质的躯体是怎样产生影响的?它是怎么受到物质躯体的影响的?

49、我觉得这段解释有三点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它说明存在性是上帝的一种性质,而且是一种狭义的性质。这样我们就不能在一般意义上理解它。其次,在上帝身上,本质与存在不能分开理解,而在其他东西,则是可以分开来理解的。由于这两点,因而产生了第三点很有意思的结论:上帝的是和三角形的是乃是不同的。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则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三点意思完全可以归为一点:在上帝这里,本质和存在是不分的,而在其他事物,本质和存在是区分的。这与前面提到的笛卡儿的那些论述显然是完全一致的。问题是,这种区分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笛卡儿的思想,我们再看他的另一段话:

50、必须将每个问题分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来处理;

51、认为思维可以在没有任何感官输入的情况下发生,这表明了心灵(或灵魂)与身体之间某种程度的分离。

52、“我思故我在”是唯心主义观点,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哲学命题,意思是:“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也就是:“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而否认和怀疑是一种思考活动,所以他说,我思故我在。并非是平时所说的“我思考,故我存在!”简单的说就是:我思考,所以我存在,举例说,这个理论认为人在思考时才能证明这个人是存在的,很抽象,比如,你在考虑这个问题,这证明你是存在的,活生生的

53、孔子的思想言论大多是弟子记录整理的;据史料的记载,老子更是在西出函谷关的时候,被关长伊尹拦了下来,逼着他留下了五千言的旷古巨著《道德经》。

54、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

55、从这三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成分“是”。无论是“我不是什么东西吗”(即“我是某种东西”),抑或“不会使我什么都不是”(即“一定会使我是某种东西”),还是“我是”,都含有一个“是”。想到笛卡儿是在论证他的命题“我思故我是”,似乎这个特点也算不了什么。相反,值得注意的好像倒是另外两个问题。第在这三句话中,前两句与后一句是有差异的。从字面上看,前两句肯定是表达了“(不)是某种东西”,但是后一句话只表达了一个“是”。因此,后一句话表达的究竟是“是”还是“存在”?第在后一句话中,除“我是”外,还跟有“我存在”,对此该如何理解?它们是同位语吗?是语词解释吗?是递进解释吗?

56、     他虽然是法国人,但是其祖国在其有生之年却对其并不待见,因为其著作中明显地透出无神论的气质,尽管笛卡尔本人坚持说自己是相信上帝的存在的。法国耶稣会的势力一直在查禁他的书,使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不得不流亡国外,使其大半生流亡在荷兰。

57、因为我在思考在怀疑的时候,肯定有一个执行“思考”的“思考者”,这个作为主体的“我”是不容怀疑的,这个我并非广延的肉体的“我”,而是思维者的我。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58、读好书,有如探访著书的先贤,同他们促膝谈心,而且是一种精湛的交谈。

59、回到在古代思想文化里产生和发展的中医学,中医的“望闻问切”,需要师傅一对一带教,接受程度也因人而异,很难通过精确的现代医学的实验和制造和传授方式建立标准体系,因此不利于其在现代社会的推广普及。

60、在甄选作者名单时,事先没有硬性的选择标准,但是,下意识里的一些理性原则发挥了作用,可以归纳如下:

61、有的人天性喜欢顺着别人的套路走,有的却凡事质疑。我认为质疑也符合中国思想,《中庸》里面提到慎思之明辨之,这都是质疑精神。

62、法兰西文化史上每个思想家都是一棵参天大树,大树保留若干刚劲的树枝,树枝就是思想金句。斗转星移,日月流转,物是人非,而历史中经历风吹雨打的智慧之树始终傲然挺立,跨越时空塑造出众多的金枝金叶,在不朽的法兰西文化森林中熠熠闪亮。笔者在六十岁前,有幸无意间闯入法兰西浩瀚的文化森林,随手拍下100棵大树的树干、年轮和树枝,集成《法国闪亮智慧》画卷。

63、在甄选作者金句时,更没有硬性的标准,就是基于遵循历史、尊重作者、尊重法国知识界的共识。不过,有一点做到了,那就是没有从政治正确的方面考虑,没有按某种道德标准,没有有意无意地使用某种意识形态,没有考虑是否会挨批挨骂的后果。

64、越是希望好好利用今后的时间,就越应当精打细算,好好安排。

65、这里说个王安石泡茶验水责东坡的典故。王安石年老后患有痰火之症,服用许多药,总是不见好转。后来,太医建议他饮用阳羡茶试一试,并叮嘱要用长江瞿塘中峡水煎烹。于是,王安石便托苏东坡返回家乡时,顺便带上一瓮来。不久,苏东坡亲自把水送到王安石府上。王安石即命仆人抬进书房,亲自开封,又命书僮煮汤泡茶。他将阳羡茶一撮,注水满盏,并晌,茶色乃显。王安石问:"此水何来?",东坡答曰:"巫峡"。王安石道:"是中峡吗?"东坡回道:"正是"。王安石笑道:"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借名中峡?"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原来,东坡被一路秀丽的三峡风光所吸引,船到下峡时,才想起王安石所托之事。当时回到上游已经来不及了,只得汲一瓮下峡水充之。东坡说"三峡相连,一般样水,老太师何以辨之?"王安石告诉东坡说:"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官知老夫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晌方显,故知是下峡"。

66、感谢巴黎太平洋通出版社社长朱人来先生慧眼识干货,自始至终支持我的编书项目。感谢姜子勤小姐对本书封面的友情设计。感谢璀璨夺目的文友才女们智子、曲悦、枫子、悠心无私付出的不可磨灭的智力贡献——审译和校阅。

67、另外,肯定有些句子的译文欠佳,或者说可以进一步完善,但本着抛砖引玉的初心,暂且印出一家之言,以飨读者。

68、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莱尔将笛卡尔建立的身体/灵魂的二元论模型称为“机器中的幽灵”。

69、而中医学更因为受限于当时的传播手段有限,有的世家还注重家传的纯正,因此很难得以完整地传承下来。

70、笛卡尔的“Jepense,doncjesuis”(原文翻译为:我思知我在。拉丁文翻译为: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

71、无法做出决策的人,或欲望过大,或觉悟不足。

72、    他的第二个女人是波西米亚(波西米亚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捷克斯洛伐克)公主伊丽莎白,是一位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犹如神话中的缪斯般的公主。而更少有的是这位公主酷爱哲学,可能是当时能理解笛卡尔哲学的少有的几人之一。笛卡尔曾说道,当时欧洲的名声显赫的哲学家伽桑狄、霍布斯等人所不能理解的东西,她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之后她们两个一生通讯交往。且认识了波西米亚公主之后,笛卡尔大部分著作的开篇写有都献给公主的字样。

相关文章: